[就业]理科生的就业春天来了?( 二 )

针对理工科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晓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这和目前国家创新发展过程中广大用人单位急需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基本一致 。 同时 , 一些传统意义上财经类、管理类的用人岗位 , 目前也出现了对工科学生的大量需求 , 也确实客观地反映出市场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迫切 。

“企业的招聘侧重不再唯专业论 , 他们更倾向学生的能力是否胜任岗位 , 所以这也为工科学生跨界求职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 , 而文科学生的跨界求职的范围可能性确实较小 。 ”刘晓杰说 。

虽然如此 , 但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 在就业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

刘晓杰表示 , 求职过程中 , 理工科学生和就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比较少 , 从学生个体能力来说 , 口头沟通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和求职准备上往往不如文科生充分;而文科生的求职岗位的专业可替代性较理科生更高 , 因此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和实习针对性的要求会更高 。

林骥佳也表示 , 从岗位要求来看 , 招聘文科学生的岗位大部分要求的是可迁移能力 , 而需求理工科学生的岗位要求主要以专业技能为主 。 理工科学生在应聘公务员或其他公共管理岗位时 , 笔试、面试表现明显不如文科学生 。

“另外从国考公布的岗位要求来看 , 不限专业的岗位不多 , 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无缘报考 。 从时间进度上看 , 文科学生找工作拉的战线要更长 。 ”林骥佳说 。

[就业]理科生的就业春天来了?。大学生应建立“合理就业期望”

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 , 在众多的选择下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

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刘一苇(化名)从去年9月加入“秋招”大军 , 如今已经“上岸” 。 回想起这几个月的招聘经历 , 她表示 , “结果是好的 , 但是过程很曲折” 。

在多次的笔试、面试中 , 刘一苇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 “我的专业算是偏技术类的 , 所以和文科专业相比 , 我感觉找到一个对口工作是相对简单的 。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 , 我的选择面比文科生更窄 , 我只能在专业领域里找工作机会 。 当然 , 作为一个理科生 , 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技术门槛’” 。

刘晓杰也发现了这一届毕业生在找工作中一些可喜的变化 。 “首先是毕业生的求职意识比往届学生清晰度有所提升 , 择业过程中的选择不再唯高薪论 , 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生活和未来的规划 。 其次 , 学生求职技能水平整体有所提升 , 这也和各个高校就业工作普遍扎实开展密不可分 。 ”

针对大学生求职 , 不少高校教师建议 , 大学生应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

林骥佳表示 , 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 , 固然有供需矛盾的原因 , 但还有个人期望值过高的原因 。 很多学生由于不合理的就业期望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 “风物长宜放眼量 , 不要过于纠结眼前的物质待遇 , 要关注国家的需求 , 关注人职匹配和长远发展” 。

此外 , 刘晓杰建议 , 要长远做准备才能避免燃眉之急 。 “我们的调查显示 , 从大一就开始清晰规划和实习实践的学生在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上明显更高 , 就业难度也更低 , 因此有规划才能有方向 , 有方向才能有动力 。 ”

刘晓杰表示 , 对于如今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理科生来说 , 要将自己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需求、主流的发展结合起来 。 “个人的成长只有站在国家的大平台上才走得更稳更快 , 只有置身于国家最急需的领域和地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1月13日 05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