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修鞋匠创作“绒线书画”成南京名片

【王华】修鞋匠创作“绒线书画”成南京名片。  □南报融媒体采访人员 徐宁

  在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乌江社区门口 , 有个不到10平方米的修鞋摊 , 一台老式补鞋机、三五张椅子、几个工具箱 。 补鞋摊不大 , 却十分整洁 。 王华生于1977年 , 一周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 , 导致下肢萎缩 , 终生无法站立行走 , 初中没有读完便辍学了 。 19岁那年 , 他跟一个残疾人师傅学会了修鞋 , 在农村摆摊 , 一天收入不过二三十元 , 一年收入最高不超过6000元 , 但他很满足 。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 如今修鞋的人越来越少了 , 来找王华修鞋的多以“回头客”为主 。 这么多年过去了 , 补鞋摊的价格不曾改变 。 王华还经常为老人和残疾人义务修鞋 。 经常有顾客把钱包、证件之类的东西落在补鞋摊 , 王华都会等他们过来取 。 久而久之 , 修鞋摊还成了当地人的物品“寄存处” 。

【王华】修鞋匠创作“绒线书画”成南京名片。  在王华家里 , 墙面上满满当当都是被装裱起来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 这全都是用毛线一点点绣成的 。 王华回忆道 , 家庭的组建带来生活成本的增加 , 仅靠补鞋赚取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的运转 。 2012年 , 王华看到邻居家十字绣作品 , 从中受到启发 。 于是王华打样 , 妻子用毛线刺绣 , 夫妻俩便走上了他们的“毛线画之旅” 。

  “刚开始 , 我们琢磨摸索出来的作品效果不佳 , 最后全部销毁了 , 再从头开始尝试 。 ”王华说 , 白天他出摊修鞋 , 晚上回来就蹲在桌前或趴在地上创作书法和绘画 。 大冬天的 , 一趴就是几个小时 。 每一幅毛线画的创作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 书画创作至少需要2个小时 , 刺绣的时间更长 , 陈美荣每天刺绣至少10个小时 , 完成一幅2平方尺的作品 , 约需两个星期 。

  “我希望能通过‘手工艺品’摆脱贫困的阴影 。 虽然双脚不能走了 , 但只要双手还能动 , 日子肯定能越来越好的 。 ”王华充满信心地说 。 因为这份坚持 , 王华渐渐有了名声 , 区里、街道都曾支持他办过书画展 。 2014年青奥会前后 , 王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 还到青奥村参加艺术展 , 其毛线画作品受到许多外国运动员的欢迎 , 上百幅作品被各国友人收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