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存」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黄旭华——

潜海 , 铸大国重器

本报采访人员 喻思南

研制核潜艇倾尽了黄旭华的一生 , 他也像这个潜在海底的国之重器一样 , 在生命的黄金阶段“沉”于深处 , 但他的人生比机械、图纸、数字描述的世界要宽广、丰富得多 。

他酷爱音乐 , 小提琴拉得不错 , 吹得一嘴好口琴 , 指挥过大合唱;有表演才华 , 能演话剧、歌剧 。 他中等身材 , 白发苍苍 , 已过鲐背之年 , 却精神矍铄 。 一只耳朵虽听不太清 , 谈起核潜艇却仿佛有了十二分精神 。 接受采访人员采访当天 , 他围着一条款式陈旧、略显粗糙的黑围巾 。 这是他母亲留下的遗物 , 每到冬天 , 他总会围上它 。 他说 , 要和母亲的气息在一起 。

一身痴气从零设计潜艇

在妻子李世英看来 , 黄旭华从始至终都是一身痴气的大男孩 。

他对厨房里的事一窍不通 。 买菜 , 他有个高招:到菜场 , 不挑菜 , 先找人 , 找看上去和李世英一样精通家务的人 , 人家买什么 , 他就跟着买什么 。 有一次出差 , 难得有闲暇逛街 , 他依葫芦画瓢 , 跟在很会挑布的人后面 , 买了一块花布料 。 他颇为得意 , 心想用它给夫人做一件衣服 。 当他兴冲冲跑到夫人面前 , 准备邀功时 , 没想到 , 李世英穿这种花布衣服已经好几年了 。

有人评价 , 我国在研制核潜艇上得以从无到有 , 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 , 仅用10年时间走过国外几十年的路 , 少不了他这份痴气 。

1958年 , 面对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 , 我国启动研制核潜艇 。 那时 , 黄旭华32岁 , 因学过造船 , 又曾搞了几年仿苏式常规潜艇 , 被选中参加这一绝密项目 。

那时候 , 核潜艇什么样 , 有人见过;里面什么构造 , 没人清楚 。 开始论证和设计工作时 , 黄旭华坦言 , 我国缺乏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 。 不论从哪个方面看 , 中国那时候搞核潜艇 , 都像是一个梦 , “简直异想天开” 。

一身痴气的黄旭华 , 在科研上是天生的乐观派 。 他和研发团队一边摸底国内的科研技术 , 一边寻遍蛛丝马迹 , 阅读能找到的一切资料 , 一点一滴积累 , 甚至从“解剖”玩具获取信息 。

他认为自己“不聪明也不太笨” , 在核潜艇上做出些成绩 , 是踏入这个领域 , 60多年的痴心不改 。 人来人往 , 有些人转行了 , 他说 , “我还是走自己的独木桥 , 一生不会动摇 。 ”

身先士卒参与深潜试验

水滴线型核潜艇被认为稳定性最好 。 为实现这一设计 , 美国人谨慎地走了三步 。 我国工业技术落后 , 当时有人提出 , 保险起见 , 我们是不是也要多走几步?

“三步并作一步走!”黄旭华提出直捣龙潭的大胆想法 。 当时我国国力薄弱 , 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 , 没钱拖也拖不起 。 他不是鲁莽:既然别人证明了核潜艇做成水滴线型可行 , 何必要再走弯路?事实证明 , 他大胆的决策是正确的 。

黄旭华有一套理论:与别人的大脑组成一个头脑网络 , 才能造就真正聪明的大脑 。 召集大家开会讨论时 , 他不当裁判 , 而是鼓励敞开交流 , 激发“头脑风暴” , 这样就把他团队的头脑连成了一张网络 。 “干对了 , 没得说;干错了 , 我当总师的承担责任 。 ”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

上世纪80年代 ,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迎来大考 。 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 , 检验在极限情况下它的安全性 。 在所有试验中 , 这一次最具风险与挑战 。 有些参试官兵心里没底 , 过度紧张的氛围 , 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