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穿越的历史剧:《大明风华》当真是明代风华吗( 五 )

莫名穿越的历史剧:《大明风华》当真是明代风华吗

编剧这一下手 , 明初永乐朝的财政收入竟超过乾隆朝近一倍 第二十集里 , 汉王向朱棣抱怨没钱 , 说国家一年“就七千五百万收入” , 其中《永乐大典》一项就“一千五百万” 。 这里的数字一方面大得惊人 ,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编剧对明代财政制度的一无所知 。 这里以剧中故事发生前不久的永乐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对当年的统计数据为例: 是岁……赋税粮三千二百三十五万二千二百四十四石 , 布帛一百八十七万八千八百二十八疋 , 丝绵二十二万六千九百六十八斤 , 绵花绒三十八万九千三百七十斤 , 课钞一千八百二十三万一千一百九十八锭 , 金五十两 , 银二十七万一千二百二十六两 , 铜二千八百四十八斤 , 铁八万八百五十九斤 , 铅一十万九千九百九斤 , 朱砂一千二百四十四两 , 海蚆三十三万八千六百八十九索 , 茶一百九十九万七千八百八斤 , 盐一百四十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二引 , 屯田籽粒九百一十万九千一百一十石 , 马二十三万四千八百五十五匹 , 馈遗北京粮二百四十二万一千九百七石 。 从以上记录可见 , 明朝中期以前(甚至更晚) , 国家的收入计算是多种方式并存 , 完全没能实现以单一白银货币来统计 。 即使是明中后期 , 白银作为货币逐渐推广 , 并成为赋税征收单位 , 数额也远远没有剧中提到的“七千五百万两”之多 。 清初顺治朝废除明末增收的苛捐杂税 , 规定以“万历原额”为定赋原则 , 顺治九年 , 户部尚书奏称“钱粮每岁入数一千四百八十五万九千余两” , 和“七千五百万两”仍相差天远 , 甚至直到乾隆三十一年 , 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只有四千九百二十九万两千余两 。 编剧这一下手 , 明初永乐朝的财政收入竟超过乾隆朝近一倍 , 一部《永乐大典》就用掉了相当于万历朝全年财政收入的银两 , 实在太过令人震惊了 。 结语 最后 , 本文的所谓问题 , 其实大多是无伤大雅的细节 。 许多细节显然是受太多清宫剧、清史知识的影响 , 以至于将清朝的东西错置到明朝的历史背景中 。 另一些错误则是为了让剧情紧凑、矛盾冲突激烈 , 而不得不将一些不会同时发生的事件浓缩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 。 但我想说的是 , 细节才是让历史剧真正有“历史感”的地方 。 故事可以是虚构 , 人物可以是虚构 , 但既然是历史剧 , 甚至标榜了“历史正剧” , 在处理这些历史细节的时候 , 就不能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 在尊重历史现实的情况下 , 为观众尽可能展现出“历史感” , 呈现出古人活动的历史现场 , 而不至于削弱演员的表演、故事的情节 。 唯有如此 , 我想 , 才能算得上真正的“风华”吧 。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郭宇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