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珠峰攀登者忆攀登经历:8000米时氧气面罩突然坏了( 二 )

李伟在这里患上了咳嗽 , 这差点拦住他登顶的脚步 。

大家都在适应海拔 , 也有有钱人坐直升机飞到加德满都休整 , 等待好天气“窗口期”的来临 。

3

珠峰北坡大本营 , 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的队员们已开始了适应性训练 。 唯一的女队员魏伟将“散落”在珠峰上的营地称之为“家” 。

1960年5月25日 , 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顶 。 与南坡设置不同 , 珠峰北坡大本营设立在海拔5200米处 。

在8844米的漫长路程中 , 他们要经过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的一号营地、7790米的二号营地和8300米的突击营地 。

大本营里 , 年轻人偶尔看书看剧弹吉他 。 “其实挺难受的 , 因为有高原反应 , 早晚特别冷 , 中午又闷热 , 没那么有意思 。 ”队员夏凡坦言 , 咳嗽、鼻子出血等都被视为“小毛病” , 关注和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是他们每天要做的事 。

由于高原反应 , 魏伟头疼得三晚没有睡着 。 她抱着帐篷里的太阳能电池板 , 数上面的小格子 。 “至今都记得有108个格子 , 就是睡不着 。 ”

“珠峰真的是一座大山 。 ”魏伟说 , “北京的香山两小时我们能跑完一趟 , 海拔6000米的山峰当天冲顶就能完成下撤 。 但是在珠峰 , 从大本营出发 , 冲顶花了一周时间 。 ”

2018年5月4日 , 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 。 山鹰社想以登顶珠峰的仪式为母校庆生 。 他们为此准备了3年 , 并争取到了来自学校和校友的经费支持 。

从2016年开始 , 由北大山鹰社队员、北大教师和校友组成的珠峰登山队开始进行系统训练 。 这包括每周至少一次进山拉练 , 他们去的最多的是北京的阳台山 , 每次负重爬3个来回 。 北大王克桢楼 , 地下二层到第二十层 , 队员们每次训练需负重20公斤 , 4小时内往返42趟 , 三年累计爬升高度相当于10座珠穆朗玛峰 。 夜里11点出发 , 徒步一整天 , 在东灵山绕一个50公里的环线 。 队员庄方东的运动手表记录下3年训练期间消耗额热量 , 26万千卡 。 “这相当于大约450斤米饭的热量 。 ”

“最开始是累 , 到后来就麻木了 , 因为你的目标在那里 。 ”队员夏凡坦言 , 队伍的状态在2017年夏天达到最佳 , 10月份他们登上了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 在珠峰大本营 , 他们自信属于“比较强壮的 , 也是有经验的” 。

5月14日凌晨 , 队员背着氧气瓶 , 向顶峰前进 。 在这支队伍中 , 海拔7000米以下 , 睡觉和训练都不配给氧气 。 如果成功 , 他们将是登顶珠峰历史上平均年龄最小的团队 。

整个队伍经过第一个困难点——北坳冰壁 , 随后山路虽然陡峭 , 但队员仍能“像走路那样爬” 。

在一名队员的印象中 , 整个爬山的过程无聊又单调 , “就是没完没了地走” 。 他会想一些平时想不通或是当时做得不太好的事 。 “我想如果我爬山花得时间太久 , 老师让我延迟毕业 , 我该怎么给他解释、怎么逗他开心 。 ”

过了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 , 山上飘起了雪 , 与之相伴的还有强劲的山风 , 行进道路能见度非常低 。 雪打到身上 , 衣服上很快披上一层厚厚的冰壳 , 雪镜上形成了一层抹不掉的冰沙 。

魏伟卸掉雪镜往前走 , 很快感觉上下睫毛被冻在了一起 。 为了睁开眼睛 , 她拔掉睫毛上的雪 , 事后才发现 , 睫毛少了一半 。

大家的视线里只有头灯打出来的一束光、路绳和自己前面藏族协作的脚印 。

海拔8680米至8720米 , 近乎垂直的4米高的岩壁被称为“第二台阶” , 队员踩着铝合金梯子向上攀登 。 那些路绳“最老的可能在山上待几十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