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和私学
有一种说法 , 说在西方的中世纪 , 国王和贵族多是文盲 。 这样的说法或许有点夸大 , 初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 , 但从一个侧面可能反应了中世纪的西方社会对文字需求并不是那么强烈 , 识字的人主要集中在教会 , 仿佛文字和书籍只为了宗教而存在 。 而在历史上的中国 , 识字和读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西汉武帝时期官方设立太学 , 最初太学生不过五十人 , 至东汉虽然增至三万人 , 增长了数百倍 , 但人数仍然不够多 , 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不识字 。 后来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和科举制度的建立 , 官学在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 , 到了宋朝规定所有州县一律设置官方学校 , 明朝更是把官学设置到了乡村一级 。 侥是如此 , 对于一般人家来说读书的成本还是太高 ,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 古代很多寒家子弟因为自己家里买不起书 , 只有借书来读 , 借的书要归还 , 所以只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书里的内容背下来 。 古人读书不问其意 , 先背下来再说 , 这是因当时书籍缺乏的情况不得已的做法 。 今天我们想找什么文字资料 , 去网上搜一下即可 , 而在古代连翻书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 大多数人只有靠自己的记忆力了 。 古人求学之难 , 超乎我们的想象 , 所以有人说在西方中世纪国王和贵族大多是文盲 , 似乎也就不必感到奇怪了 。 书院 , 本指藏书之地 , 即存放书籍的院子 ,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此阅读 , 相互交流 , 又多有不懂之处 , 请来老师答疑解惑 , 慢慢形成了有固定教学时间的书院 。 书院最早产生于唐朝 , 兴盛于宋明 。 不同的书院 , 所主张的理念不同 , 教育方法不同 , 于是产生了碰撞 。 著名的有鹅湖之会 , 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和朱熹在鹅湖寺就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辩论 。 陆九渊创建了象山书院 , 朱熹则主持过白鹿洞书院并邀请陆九渊来此讲学 。 朱熹亲自为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 , 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 它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 不同书院之间的交流和辩论 , 为当时文化盛事之一 。 因书院的发展 , 私学快速兴起 , 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刷术的发展使书籍的付梓太为便宜 , 书院能收藏更多的书籍 , 不输于官办的学校 。 另一方面是因为科举考试为民间教育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师资 , 这些知识分子也许曾担任过高官 , 也许在土林享有清誉 , 也许在学问上颇有建树 , 这使得书院对读书人吸引力亦不输于官学 。 许多大家曾任职于书院 , 许多大家也出自于书院 , 而同一个书院的师生大多有着共同的政治理念 ,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 , 书院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到南宋时期 , 私学形成了几大流派 , 主要有理学、心学和浙学 , 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门派和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 。 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都属于浙学 , 浙学主张事功之学 , 强调经世济用和义利并举 , 反对理学空谈性命之学 。 朱熹和陈亮曾在浙江展开王霸义利之辩 , 叶适和朱熹在庆元党禁中同遭罢职 , 被列为伪学逆党的名单之中 。 政治理念和学术思想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继庆元党禁后 ,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下令关闭所有书院 , 张居正死后 , 浙江籍文人以顾宪成为首创立了东林书院 , 由此拉开了明末东林党人和其它党派斗争的序幕 。 这是书院最兴盛的时期 , 也是私学最辉煌的时期 , 同时也是政治上的党争最激烈的时期 , 不久之后明朝灭亡 , 这是不是令人想到诸子百家之后秦灭六国呢? 前篇中有提到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把南北朝视为中国的中世纪 , 把宋朝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 宋明两朝 , 随着社会的进步 , 书院开始普及 , 私学得以发展 , 这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外部和内部条件 。 宋明两朝是中国学术思想最为蓬勃兴盛的时代 , 它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许多方面 , 包括政治和经济 。 同时宋明两朝也是文明大步向前的时代 ,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文明进程被金 , 元 , 满三次打断 , 中国最辉煌的时期就此落幕 , 叫人唏嘘不已 。
推荐阅读
- 『云南法制报』有一种安全感叫“交警在身边”
- #微社区e家通#越秀|越秀区城管局战“疫”夫妻档:有一种浪漫叫“与你风雨同当”
- 「河南党建网」中建七局建装公司:有一种温暖叫“送爱到家”
- 掌上衡阳■石鼓书院景区沙滩、木栈道已恢复对外开放
- [吾天]英雄不光是一个名词,更应是一种文化!
- 『FM896鄂尔多斯之声』鄂尔多斯一男子酒后发泄用另一种方式将自己“隔离”!
- [王玲]高台好人拾金不昧:错过也是一种美好
- 「荆门」总有一种力量在我心底涌动
- 患者@有一种力量叫做重披铠甲,再前进!
- 甘肃临夏考古发现金代仿木结构砖雕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