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31-1945 年,日本人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
从 1931 到 1945 年 , 日本人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 这是部几乎未曾有过、明白易懂的 , 并广泛探索日本近代精神史的讲义 。 ——加藤典洋(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
内容简介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 1945 年二战结束 , 日本以“国体”之名 , 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 , 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 , 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 。 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 , 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 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 , 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 , 转变为保守、狭隘 , 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 。 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 , 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 , 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 , 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 , 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 , 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 作者简介鹤见俊辅(1922—2015) , 日本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社会运动者 。 曾任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 。 与丸山真男、都留重人等人组成“思想的科学研究会” , 其主导的刊物《思想的科学》 , 为战后日本最负盛名的思想杂志 。 强调“思想·良心的自由” , 积极参与反对越战、推动慰安妇赔偿等运动 。 着有《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战争留下了什么》《漫画的战后思想》等 。 1994 年因其对现代思想和大众文化论的贡献以及在野思想的确立 , 荣获“朝日奖” 。 书籍摘录九 玉碎的思想(节选) 尽管并非所有日本人都有不堪回首的战争期间的记忆 , 但至少对现在四十岁以上的日本人而言 , 它的确是段苦涩的回忆 。 这些“人们” , 其实也包括我 , 我们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渴望 , 亦即希望把这段记忆埋在心灵深处 , 因为我们不想直接与它面对面 。 关于这个现象 , 日本的不同世代都有自己的看法 。 比如说 , 有些成长于战后的年轻日本人 , 就会清楚地诘问他们的父执辈 , 他们在战争中到底做了什么?做父母的面对这种质问 , 都不愿意回答 , 至少有很多为人父的是如此 。 但读者若能了解他们是如何记忆战争期间的偶发事件 , 如何将记忆藏在心中并置换成他物 , 如何解释 , 又如何表述此记忆 , 便能掌握理解日本文化的一条线索 。 我们就从这个着眼点 , 来追溯十五年战争期间 , 以重大事件为主的各种军事行动 。 1931 年 9 月 18 日 , 几名被派至中国东北满洲的日本参谋军官 , 拟订了一个计划 :要在距奉天(沈阳)北方约 7.5 公里处的柳条湖 , 炸毁当时隶属日本管理的南满铁路的某一段路轨 。 他们并没有事先向派遣军司令官和参谋长报告这个计划 。 事实上 , 炸毁铁路的是河本末守中尉及其部下的几名士兵 。 不过 , 这个事件却被日军报道成中国人所为 , 把事件的责任扔给了中国人 , 日本国内的报纸也不断借用军方的报道 。 日本旋即对这次炸毁事件展开复仇作战 。 战争开始之后 , 日本未经宣战就把这次事件命名为“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 。 在这个秘密计划的背后 , 当时日本的派遣军 , 也就是关东军的参谋军官石原莞尔中校曾参与其中 。 他提出一个战略理论:日本必须在满洲建立军事要塞 , 并借此为之后日本与西欧各国间可能爆发的世界最终战争做准备 。 后来 , 同样在关东军参谋军官们的策划下 , 将废黜中国宣统皇帝溥仪一事也加入计划中 , 并于 1932 年扶植其为“满洲国”的皇帝 。 虽然“满洲国”的事实以强迫承认的做法 , 还包括了扶植傀儡政权 , 和退出对此行为大加挞伐的国联在内 。 吊诡的是 , 此种做法后来却为意大利和德国的国策提供启发作用 。 若从同时代的世界史中加以考察 , “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 , 也是开启日本十五年战争的肇端 。 使用“十五年战争”这个称呼 , 主要有两个用意 , 亦即把日本经历漫长的战争时代划分为二 :日本与中国的对战和日本与英、美、荷等国的战争 。 由于战争期间我还是个少年 , 因此 , 只知道这次战争被称为“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 。 过了几年 , 又爆发了战争 , 大家称之为“上海事变”(一·二八事变) 。 又经过数年 , 这回别人告诉我发生了另一场名为“支那事变”(七七事变)的战争 。 这些所谓片段的“事变” , 就这样毫无关联地灌入我们年少的脑海中 。 这正是当时日本政府的意图!如今 , 我从大人的角度思考 , 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些“事变”都是与历史的事体有其联系的战争状态 。 接下来在 1941 年 , 我又得知日本和英、美的“大东亚战争”开战了 。 对日本人来说 , 我们在主观上被教导知悉历史上有过几次零星的争战事件 , 但却把它们当成不同的战争 , 而非视为历史事件 。 正如我在家永三郎于 1968 年出版的《太平洋战争》一书序言中指出的 , 我们应该把 1931 年至 1945 年的战争看成是一场连续性的战争 , 并且把这次战争视为日本败于中国的战争! 这项作战行动是由远离东京的陆军参谋总部 , 也就是由关东军内部少数几名参谋军官暗中拟订的 。 他们在计划实现之后 , 以此作为既定事实 , 强迫东京的陆军参谋总长予以承认 , 进而强迫当时的日军大元帅—天皇 , 接受这个已然展开的战局 。 他们将此次没有事前知会天皇和东京参谋总部的行动称为“统帅权” , 而统帅权决定的行动 , 包括日本首相及文官在内的内阁阁员都必须接受 , 这是当时军人思考的逻辑 。 在1931年的日本政治中 , 这种观念获得胜利 , 最终把日本推上世界的舞台 , 步入与军力远胜于日本的各国展开对决的境地 , 而其背后的原动力 , 正是来自于殖民地派遣军内部的一群年轻参谋军官 。 在最初阶段 , 这个集团还包括石原莞尔 。 他虽然行事专断 , 但颇有先见之明 。 1936 年 , 石原加入遭到压制的年轻军官阵营 , 接着 , 又在 1937 年之后 , 明显转向有意停止攻打中国的阵营 , 因而被逐出陆军权力核心 。 在日本与英、美打得方兴未艾之际 , 石原被编入预备部队 。 战争就在摒除这位最初全盘策划者的情况下 , 由一群精于操控陆军职业军人集体欲望的成员 , 在东拼西凑的计划下持续进行 。 日俄战争以前 , 日本的陆军就以普鲁士陆军为楷模 , 之后更是崇拜德国陆军的作为 。 纳粹德意志在欧洲兴起之后 , 日本陆军的领导者们便强烈希望日本能与德国结合 。 从军事上来看 , 这可以说是有某种根据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史家李德·哈特(Basil Henry Liddell-Har)曾指出 , 日本只有和德国结成军事同盟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 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70)一书中提到 , 波兰和法国败给德国之后 , 唯有英国的军力足以对抗德国 , 因为这时候美国和苏联尚未加入战圈 。 日本参与这次战争 , 对希特勒并没有帮助 , 因为日本加入战圈 , 反而把美国的力量拉入这场战争中 。 日本海军刚好与陆军形成鲜明对比 , 是以英国为楷模而建立的 。 关于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一事 , 日本海军始终与陆军针锋相对 。 1938年 , 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主要阁员的会议中清楚指出 , 即便集结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海军军力 , 也敌不过英、美、法及苏联海军战备的总和 ;他又说 , 日本海军原本就不是为与英、美两国作战而建立的 , 而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不足为惧 。 这种毫不客气的见解 , 乃基于他对现今世界局势的具体掌握 。
推荐阅读
- [浏阳日报]夫妻俩义务献血8年,献血量达5000毫升,相当于捐献1个健康成年人的总血量
- 扬子晚报网:中国人的故事|每个奉献者都值得被记录
- 「养老权威资讯」诈骗老年人的常见3种方法,招招狠辣!
- 『农民房』农民房还是慎买,非本村人和本村人的待遇还是有差别的
- 「头等网」看着喜欢骑走别人的车 还以为只要还回去就没事
- 落水■浙江一艘载有16人的渔船失联 4名落水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 [华州区人民检察院]豪横!是不是用错地方了?
- 『警眼看天下』依法抓人的警察,与讲人情道德的检察,这才是群众不喜欢警察的原因
- 『浙报融媒体』高速交警点赞两位好心人:你们助人的样子真美
- [文汇网]为入名校一掷千金,不料却入了他人的“旁门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