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河上游清代客家迁徙史实(贾载明)
贾载明编纂: 《成都市西河镇上游社区志》第三章 人口与姓氏(摘录) 第三章 人口与姓氏 上游社区人口构成主要分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为清代早期从湖广来四川的移民 , 第二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从各地迁徙来的移民 。 乡村客家人的后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说粤语 , 相互之间对话形成封闭的系统 , 外面去的人不知所云 。 目前尚保持这种特征 。 抽查农村13个组居于前三位的大姓为:叶、钟、曾 。 街道4个组抽查居于前三位的大姓为:刘、张、李 。 截至2016年6月30日统计 , 总户数12421户(其中有户籍4684户) , 总人口21776人(其中有户籍人口12687人) 。 暂住人口统计口径为半年以上 。 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实行计划生育 , 上游社区人口出生增长得到控制 。 第一节 清代初期人口迁徙 民国以前上游社区居民 , 多由湖广迁徙而来 。 从收集的部分家谱可找到依据 。 一、邹氏 2001年3月编修的《邹氏家谱》 , 载明上游社区邹氏迁徙来源:“盖龙川系有南坊义井 , 城北有巨塘邹氏者 , 自洪武四年(1371)入粤至清康熙三年(1664)迁右江 , 二十三年甲子、乙丑一迁楚 , 辛卯年迁蜀 。 ”“相传辈序一辈单 , 二辈双 , 三辈单 , 四辈双 。 ” 排行二十四字: “朝廷嘉爵 , 成相为卿 , 翰林学士 , 魁元奇芳 , 鲁圣孔子 , 诗章永传 。 ” 通用对联:“世代尚书第;乔梓翰林家 。 ” “康熙二十三年(1684) , 邹氏十八世世祖万公之子子选公跟随湖广填四川的人群到了四川成都 , 并在省城外东三十里地的西河场出南巷子约五里许华阳县与简州比连的界河—西江河一带、车路湾、牛车埝、金井湾、歧城桥、西城桥等地插占了不少田地 , 在那里躬亲耕耘了近十年 。 感觉到确实比老家江西南安府崇义县堑岗乡强多了 。 见国势已定 , 人民也乐于在各自地方自耕自食 , 安居乐业 。 子选公感到江西老家还有父母兄弟 , 于是决定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冬回老家江西南安府崇义县堑岗乡 , 鼓励本族家人及亲友到四川定居 。 康熙五十五年(1711) , 希齐公(胡氏祖婆的公公)与胡氏祖婆带上游公(胡氏祖婆的丈夫) , 与四个儿子:子昌、子胜、子华、子隆和两个侄子:子瑞、子运等家小 , 由老家江西赣南高地南安府崇义县堑岗乡、同七个姓的乡亲、旧友 , 约定在赣州府赣江码头会合上船 , 一同到了四川成都 。 同行的有邓、刘、郑、张等姓氏 。 ” (摘自上游社区2001年编修的《邹氏族谱》) 二、曾氏: 曾氏历宣公起排行: 历廷山淑 , 槐(集)熙培镒 , 源本为重 , 铭法新辉(挥) , 基锡永秀 , 列代(在)均宏 。 从对曾历宣的叙述看 , 证明上游社区等地曾氏家族从福建长乐县迁移而来 。 曾历公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岁十一月初十日辰时 , 卒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岁十一月二十日巳时 , 葬于长乐县原乡洞 。 至嘉庆十五年甲戌岁 , 呈长房廷元公裔孙宗华回粤东接骸骨来川 , 以尝银买简州火烧梁桥侧近地 , 考妣合葬 。 至道光十九年迁葬于华阳县田家堰 , 乾山兼亥向 。 曾历宣配朱氏 , “生于顺治十一年甲午岁五月十二日巳时 , 卒于雍正五年丁未岁正月三十日亥时 , 葬原乡洞 。 厥后乾隆己卯年有四房廷资公之子琦、山、顺、贯来川 , 始葬于华阳县永宁桥 。 有六房廷召公之子扬山倡首 , 邀六房各捐银一两 , 设积蒸尝 , 买华邑田家堰安葬 。 至祖考来川 , 启迁合葬于火烧桥 。 ” 又载:“曾廷超 , 早故 。 葬简州金龙寺下观音堂侧 , 乾山巽向 。 公生于康熙辛未年七月十九日亥时 , 卒于雍正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申时 , 享年四十二 。 配吴氏 , (吴)耐贫守志 , 夫兄辈先来川 , 携幼子随夫之堂兄廷栋(系名传公第四子)、历志公之子同路来川 , 遂与夫、兄辈聚集而居 。 厥后家业茂盛 , 人文蔚起 。 故后葬华阳县呙①家冲 , 庚向 。 至道光二十四年 , 迁葬本邑石牌阙 , 乙山兼卯 。 光绪十三(丁亥)年二月十三 , 改葬乙山兼辰向 。 祖妣生于康熙戊辰年正月二十七日戌时 , 卒于乾隆辛丑年正月二十七日酉时 。 生子雍山、扬山 。 ” 由此可见 , 曾氏由闽迁徙入蜀当在康熙年间 。 (摘自上游社区道光年间编修的《曾氏族谱》) 注释 ① 呙(wāi):歪斜:~斜 。 三、叶氏 上游等地叶氏亦由广东康熙年间迁徙入川 , 该家族将迁入广东的始祖列为第一世 , 称“大经公” , 字伯常 , 号封川 。 河南汴梁人 。 宋朝宝庆四年登进士 , 为宣奉郎 。 咸淳年间 , 升福建、浙江两省总督 , 历官二十余年 。 因元兵入侵 , 国力不支 , 愤恨成疾 , 无奈居梅州程乡县五马坊大觉寺(遗址) , 卒后葬于西岩油坑口庚山甲向 。 妣彭大夫人诰封一品 。 生四子:明道、明理、明伦、明德 。 其下传到二十八世文会公 , 生于康熙壬子年八月十二日戌时 , 卒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二月十一日辰时 。 生地在广东 , 葬地在简州西门三元桥 , 戌山兼辛向 。 妣朱孺人葬刘家沟巳山 。 生二子:润元(更名利盛)、润海(更名利就) 。 妣李氏生三子:润松(改名利松)、润鸣(改名不详)、利盛 。 李氏死后葬于陡沟 , 辛山 。 叶氏辈分为: 茂永正安良 , 经元定发祥 , 含辉成毓瑞 , 裕德启明光 , 秀映其章远 , 文林孔懋长 , 荣宗佐上国 , 耀祖世传芳 。 与其他谱不同的是 , 叶氏强调了取名必须按辈分的重要性 , 《取名定字序》说: “尝思木生有本 , 水流有源 。 家之立谱者 , 所以志根源而第支流也 。 溯孔氏之家谱 , 自古自今 , 不知数千余载 , 而昭穆次序 , 彰彰可考 。 良以谱有贻谋 , 撰成诗句 , 依次取名定字 。 故源远流长 , 而尊卑上下 , 昭然无紊也 。 兹我族肇自诸梁公至今百有余世 , 继续根源 , 固得其详 , 而先祖之修谱叙事 , 可遵可法 , 唯命是从 , 不敢易一词矣 。 所患者 , 后世之命名犯讳僭乱者不少 , 越分颠倒者甚多 。 安得不效孔氏之家法乎!后世之孙永标 , 故为此惧 , 因占五言八句 , 搦管书列于左 , 以为取名定字之例 。 今而后 , 凡我宗支 , 必依此字 , 而定班辈 。 克俾万代循流 。 溯源大宗 , 有合一之谊 , 世世奉昭穆于不替 。 族众无混乱之象 , 人人亲爱于伦序 。 诗云:从来重本爱花枝 , 岂爱花枝本不思?世界花花寻祖脉 , 风规堪作后人师 。 ”(录自《叶氏族谱》) 一位叶氏80岁老人(2016年)介绍自己祖先入川说:“四弟兄同时入川 , 老二、老三落业于广汉 , 老大、老幺落业于西河场 。 我属于老大这一支 。 我们的入川始祖将其父母、岳父、岳母的骨骸都‘捡筋’到了西河场 。 三年后 , 我们祖上修建了叶氏祠堂 。 为四合院 , 有宽大正厅 , 两边有偏室 。 祠堂是祭祀祖先和聚集族人开会、处理族务的地方 , 地点就在我们现在住的13组 , 坐北朝南 。 祠堂的土地有十多亩 , 属家族共有 , 每年可收稻谷一石八斗 。 祠堂一直存在 , 直到十多年前修“人防办公大楼”征地 , 才将祠堂拆除 。 ” 四、谢氏 《谢氏族谱》记载: “三世祖考献君老大人、妣曾老太君 。 公(献君)生长(在)江西省赣州府龙南县黄土坡 , 迁于仁州 , 后又迁于四川省成都府简阳县义七甲两支 , 地名杨家坝 , 葬于杨家坝香炉山 。 其地甲山庚向兼寅申 。 享寿九十岁 。 生二子:朝恩、朝阳 。 ” “四世祖考耀先老人 , 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二十二日午时 , 卒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岁)正月二十九日亥时 。 妣曾老太君 , 生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岁)三月二十四日酉时 , 卒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岁)三月二十三日戌时 。 妣生长(在)广东省惠州和平县剃头洞黄田凹 , 卒于川简阳县杨家坝老屋 , 葬于老屋后香炉山 。 其地甲山庚向兼卯酉 。 享寿八十五岁 。 ” “至今以后合族人等 , 当奔湖阳镇(河南唐河县南 40 公里)申伯公为始祖 , 奉江西奕丰公为一世祖 , 奉拱北公为二世祖 , 奉献君公为三世祖 , 奉江西上四川省耀先公为四世祖 。 以后可渐次而推 。 ” 可见 , 谢氏亦是康熙年间由江西迁入四川 。 《谢氏族谱》又云:“谢氏渊源肇自周宣王七年 , 锡元舅申伯始①为谢氏 。 申伯之先 , 本系姜姓 , 乃炎帝神农之嗣四岳之后也 。 ” 谢氏的辈分字派很别致 , 为一副对联 , 内容为: 庆明良观光、祥承瑞运、利用赞化、调元得志、经邦宏道义; 学尚纯修思、继述崇德、象贤敦伦、立纪传家、永世有纲维 。 谢氏字派乃谢钧创作 , 他给出了以对联形式创作字派的理由: “取字义明显 , 音韵谐和 。 赐予命名者 , 共成四十四字 , 分作对联 , 以便立祠镌刻 , 悬挂两旁 , 则一望而尊卑了然 。 永将此对联安完 , 则已二十二世矣!吾意后世子孙 , 必有出而续之 , 又何远虑乎 。 今将拟取四十四字开列于后 。 ” 清代胶庠②谢钧撰修《谢氏族谱》时 , 在《家谱排行序略》一文中 , 记载了江西迁入四川开始数十年的苦难历程 , 全文如下: 谱略既修 , 名次既定 , 盖修谱而以序 , 一本之昭穆而命名 , 所以定百世之尊卑 。 (如果)使分而无纪 , 递降递迁 , 尊卑莫辨而称之 , 久致紊乱 , 何以联一气之亲乎! 前代名讳既已注定 , 不便编入 , 即“钧”一辈“天”字 , 排行亦已彰明较著 , 毋庸叙及 。 今特从“天”字下(开头) 。 古者赐姓必由天子 。 谢氏之封始于申伯 , 载在篇什 , 可考而知也 。 其后盛于晋朝 , 显于宋代 , 作相者有人 , 封侯者有人 , 而且著书立说者有人 。 名相名儒 , 彪炳史籍 , 不一而足 。 然旧谱无存 , 窃恐援引矫诬 , 引诚者之嗤笑也 。 因即叔祖振玉公所叙先祖上川始末 , 志而存之 , 以为近谱 。 吾家祖籍也 , 居江西省赣州府 , 地名黄土坡 。 先祖奕丰公、拱北公、献君公皆卒 , 葬于此地 , 其墓山向均不可考 。 有献君公之子耀先公自黄土坡移居仁州 , 约距有三日之遥 。 此地朝恩公生 , 约住数年 , 耀先公携一子二女偕妣曾氏 , 由仁州上至四川省简州 , 小地名宋家堰西江河 , 佃曾继龙田地 。 居此地朝阳公生 。 曾继龙者 , 耀先之内兄也 , 蒙其汲引 , 始得安居 。 越八九载 , 与李姓各出银九十两 , 买请水沟田地一处居住 。 不料天旱两载 , 又将此业出售 , 与李姓分居 , 自迁于省城东关外大青杠树侧近 , 出银一百四十两当陈稿房地耕种 。 自修草房一院 , 住居三载 , 不料腊月除夕 , 祭先化钱 , 突遭纸灰飞起 , 将屋焚化 , 失去族谱一本 , 并焚祖像容二轴 。 悲乎!流离转徙之 , 君已不忍言 , 而又遭此惨灾 , 人生之厄 , 庸有甚于此者乎!越三载 , 不得已迁于缐家坝 , 佃赵姓田房耕居 。 约八九载 , 家务稍顺 , 乃迁于一洞桥 , 当陈姓田房耕居 。 此地振文公生 。 越五年 , 又蒙曾维龙提携 , 复迁回宋家堰居住 。 佃曾维龙田地一百余亩 , 约十七八年 , 囊有余积 , 因置杨家坝田地一处 。 此系叔组振玉所叙先祖上川之始末也 。 嗟乎!祖宗之艰难 , 厄至于如此 。 实有言之而痛心者 。 后世之子孙 , 能无睹斯而长太息乎! 今日者 , “钧”与兄“渊” , 仰存圣天之熏陶、之雅化 。 上蒙祖宗积累之深矣 , 幸得列胶庠 , 而大叔祖朝阳公之子孙亦振振日盛 。 可之源之远者流自长 , 根之深者枝自茂 。 祖宗之德泽愈久而发愈光 。 其后佑 , 启后人 , 当必有光大门闾 , 建立宗祠 , 而绵俎豆馨于无既者矣 。 裔孙 钧 敬撰 沐手敬书 注释 ① 锡元舅申伯:锡:赏赐;元舅:指长舅 。 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 , 炎帝部落 , 姜姓 , 申国公子诚 , 周厉王的妻舅 , 周宣王的母舅 。 ② 胶庠:周代学校名 。 周时胶为大学 , 庠为小学 , 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 。 五、钟氏 据上游社区20世纪80代编修的《钟氏族谱》记载:“十五世朝凤公生于乾隆年间 , 世居广东省长乐县铁炉坝 , 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以做手艺来到简阳李家坝 , 租佃土地耕种 。 ”其十三世祖妣黄孺人于48年前入川 。 “黄孺人来川时雍正四年(1726)二月吉日 , 率子孙曹二十余人 , 由广东省长乐县铁炉坝来到简阳县东乡小龙溪 。 ”朝凤公于乾隆五十九年由李家坝迁到洛带镇鸡公山 。 后代繁衍 , 人丁逐渐增加 , 不断分支迁徙 。 十七世高隆公生育6个儿子 , 一、三房居阙家村学堂湾;四、五房居柑子村巴茅埝;二、六房居上游村歧城桥 。 不少钟氏族人逝世后皆选歧城桥附近林园为葬地 , 甚至将多个地方的祖墓骨骸都迁移到歧城桥附近竹园 。 说明钟氏家族很看重这个地 。 古人很重视按辈分取名 , 钟氏家族也不例外 。 其家谱记载云:“至清乾隆间长乐岁贡腾万公始拟定排行三十二字 , 从堂公传下十七世起 , 一辈一字 , 以此(次)命名 , 诚美举也!再者 , 排行中所有之字 , 不可又用以命名混杂正式排行 , 使后世无从考察 。 戒之为要 。 ”其所排字辈为: 高山德俊 , 世守传芳;元会衍庆 , 贻承有光; 兰腾桂发 , 凤兆麟祥;嘉乐申锡 , 泰华永章 。 续修家谱时又立三十二字排行: 颍川肇业 , 大启明良;笃生仁孝 , 宏叙典常; 勋隆家国 , 福厚成康;恒存道义 , 富寿荣昌 。 第二节 姓氏结构与人口数量 本世纪初以来 , 上游社区场镇迅猛扩展 , 外地迁入户逐渐增多 , 多为省内居民迁徙而来 , 各种不同的姓氏呈增长趋势 。 这些姓氏 , 复杂多样 。 农村13个组主要姓氏有: 叶、钟、曾、李、刘、张、邹、廖、白、陈、谢、阮、苏、胡、谭、包、申、林、胡、黄、范、卢、田、高、彭、梁、袁、蔡、周、文、冯、何、兰、朱、严、伍、肖(实为萧)、唐、雷、邱、赖、王、郭、罗、程、薛、付(实为傅)、苏、吴、杨、余、汤、古、江、尹、游、甘、代、蒋、温、袁、邓、万、熊、晋、卿、毛、苟、晏、蒙、欧、杜、庄、徐、郑、淡、埘、居等等 。 共计78个姓氏 。 对农村13个组户主进行抽样调查 , 叶姓为第一大姓 , 达110户;钟姓为第二大姓 , 达98户 , 曾姓为第三大姓 , 达65户 。 以下李、刘、张、廖姓较多 。 乡村人口多为清代初期移民而来 , 与场镇近年来迁入的居民相比 , 属于“老居民”了 。 对街道人口最多的东街(14组)户口进行调查 , 有如下姓氏构成: 王、邹、曾、赖、虞、覃、沈、韦、胡、叶、陈、蒋、戢、宋、侯、李、唐、朱、谢、吉、丁、岳、黄、黎、理、妙、鲜、匡、任、税、康、顾、尹、曹、桂、祝、薛、蒲、蔡、寇、韩、金、史、江、牟、严、姜、晋、贾、易、漆、关、孙、晏、左、邱、贺、鲁、高、辜、许、余、宋、阙、卢、来、温、董、林、梁、袁、刘、杨、石、苏、张、钟、何、龙、肖、秦、兰、荣、于、夏、杜、廖、阴、白、罗、魏、冯、徐、赵、游、司、庞、牛、聂、仇、胥、包、鞠、古、饶、谭、雷、范、阮、汪、毛、吴、郑、邓、马、周、向、戚、孙、艾、伍、郭、滕、贵、苟、樊、倪、柴等 。 共计128个姓氏 。 该组常住户378户 , 常住人口1058人 。 第一大姓为刘姓 , 共计107人 , 第二大姓为张姓 , 共计66人;第三大姓为李 , 共计58人 。 曾、钟、陈、王等姓紧随其后 。 从东街姓氏构成可发现几个特征 , 其一:姓氏构成众多 , 一个组的姓氏单位远比乡村13个组还多 , 平均约3户一个姓 , 约8人一个姓 。 可见姓氏极为分散 , 这是新移民现象的佐证 ,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四面八方人口向大城市及其周边迁徙甚猛 。 其二:尽管新迁徙来的姓多于原传统姓氏 , 但清代湖广来此居住客家人的后裔曾、钟等大姓亦在街道有相当比例 。 其三:有些罕见的小姓氏 , 如妙、辜、来、贵等 , 反映了姓氏构成的多元化 。 (未完)欲读全文 , 请点击或搜索: http://jzmz008.blogchina.com/813779609.html http://jzmz008.blogchina.com/830556825.html
推荐阅读
- 『上游新闻』大白天小区爬出一条蛇 小伙徒手抓住蛇尾提了起来
- 「上游新闻」江面惊现“浮尸” 民警拉上岸一摸吓了一跳
- 『上游新闻』网上炸金花拿到把大金花 押上所有钱后对方拿的是豹子……
- #上游新闻#妈妈不让玩手机就要跳堰塘 少年 你要闹哪样?
- 【上游新闻】花31万元买的二手房 结果又被原房主再卖他人
- 上游新闻@两小车司机马路上互骂,牵出一起酒驾案!
- 敖大爷@密集恐惧症慎入!成都一街道几十颗树爬满小黄虫,怎么回事?
- 『上游新闻』重庆一快递车运输途中起火 希望你的包裹没事
- [上游新闻]外卖被别人“截了胡” 张先生写了一则“寻宠启事”
- 『上游新闻』男子办假证成“副司令” 还发展下线当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