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滴滴哈啰不拼“爹”

2020年,滴滴哈啰不拼“爹”

编者按:被资本簇拥而至的出行狂欢 , 最终在2019年落下帷幕 。 在这一年 , 出行平台围绕安全做文章 , 产品基于安全来拓展 。 而2020年 , 蛰伏一年的巨头们野心仍在 , 重回的行业老大试图重新占领市场 。 此文为虎嗅年终系列文章的第5篇 , 总结2019年出行赛道的发展特点与未来趋势 。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2019年的出行领域 , 那么沉淀是最为恰当的一个 。 2019年年初 , 曾经的明星项目ofo小黄车的用户 , 已在退押金的大潮中失去了等待的耐心;2019年年末 , 共享单车的杭州坟场再度登上热搜 , 仍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土地在为共享出行承担激进的后果 。 开局与结尾都不算美好的2019年 , 实际上是在为资本眷顾下的蒙眼狂奔 , 补上本应被重视却被忽视的环节——那些基于人性却关乎安全的规则设置与必要措施 。 沉淀成为贯穿共享单车、网约车抑或顺风车2019年的主题 。 无论是行业开启时的势如破竹 , 还是在资本裹挟下迅速吸进数亿用户 , 这些彰显行业潜力的表象最终落脚在2019年资本退潮时的重修课 。 关停并转造成的产业动荡和情绪愤怒已逐渐散去 , 狂热资本褪去的产品形态和监管框架初具雏形 , 摆脱资本爸爸的干扰 , 出行领域将在2020年迎来竞争年 , 接受用户真正的用脚投票 。 共享单车无新事 2019年 , 共享单车的故事最为平淡 , 却也最出乎意料 。 随着ofo的资金链断裂 , 第一代共享单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ofo无人接盘 , 摩拜被美团接纳 , 小蓝成为滴滴麾下 。 如今 , 街头上的单车集中区 , 只能看见极少的摩拜单车、小蓝单车以及布满灰尘的ofo小黄车 。 共享单车作为独立的平台存在 , 已经被宣告失败 。 这也意味着 , 其本身的商业价值有限 , 并入巨头旗下成为后者生态体系中的一份子是必然 。 至2019年年末 , 曾经关注度最高的黄、橙、蓝三颜色共享单车 , 最终都成为巨头的一个工具 , 或者说是布局入口 。 收购摩拜和小蓝后 , 美团和滴滴获得了二者的投放额度 , 为了保持公司品牌的一致性 , 滴滴推出青桔单车 , 美团推出美团单车(美团黄) 。 经过下半年的更替增加 , 共享单车市场的第一代单车已经基本淘汰 , 目前形成以哈啰单车、青桔单车、美团单车三家平台瓜分市场的行业格局 。 但三者在颜色更替的选择上略有不同 。 单车大战中 , 共享单车的颜色 , 成为平台和品牌的代表 。 而现在 , 颜色不再代表单一的平台 , 而是平台背后的商业体系 。 滴滴目前有两种颜色的单车 , 小蓝和青桔;美团也有两种 , 美团单车和摩拜单车;哈啰出行目前只有蓝白相间的哈啰单车 。 偶尔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的小蓝和摩拜的数量越来越少 , 大多是无人问津的坏车 。 这意味着 , 滴滴和美团已经基本停止了对二者的旧车运维和新增投放 。 对于第一代单车品牌 , 滴滴通过投放青桔逐渐取代小蓝单车的市场份额 , 美团略有不同 。 美团在投放美团单车的同时 , 将摩拜橙这一颜色的单车继续投放 , 只是将上面的字改为美团单车 , 将摩拜的品牌以颜色的形式延续了下来 。 值得注意的是 , 哈啰单车是目前Top3里唯一的由共享单车起家的出行公司 , 并从两轮业务扩展到四轮业务(网约车、顺风车) 。 目前以超360个城市 , 近3亿注册用户稳居市场占有率第一 。 哈啰单车依靠精细化运营成为共享单车2019年的黑马 , 这也意味着 , 新旧迭代的同时 , 人们的出行方式被重塑 , 平台的经营方式也在竞争中改变 。 以往粗放的数量为王的跑马圈地乱象结束 , 运营平台普遍转向精细化运营 。 哈啰出行副总裁任亮亮告诉虎嗅 , 未来共享单车会继续向绿色化、共享化、智能化发展 。 尽管各地政府通过限定投放额度和运维规定 ,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享单车扎堆、乱停乱放的问题 。 但共享单车平均月活跃率不到50% , 冗余堆积、报障不准、运维成本高效率低……这些问题导致单车使用效率太低 。 这种产品的自我完善 , 将贯穿在2020年共享单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 顺风车回归主流 赶在2019年的尾巴 , 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 。 对沉寂已久的顺风车行业来说 , 是个不小的惊喜 。 但滴滴顺风车低调上线效果并不理想 , 较高的限制条件和前期准入门槛 , 加上避免舆论关注而未做宣传 , 使得试运营的城市用户体验大都不佳 。 以当下较低的运力密度来看 , 滴滴顺风车能否回到巅峰状态 , 存在很大的疑问 。 2019年 , 过往的行业主导者缺位 , 新进者在推进市场 。 从滴滴顺风车下线至重返 , 正常运营的顺风车头部平台只有哈啰顺风车和嘀嗒顺风车 。 两起安全事件的消极影响并未随着滴滴顺风车下线而消除 , 因此用户对顺风车的安全质疑直接反馈到了运营平台上 , 加上各地监管开出的限制条件 , 比如每天接单量的限制 , 都在倒逼平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 以往的顺风车平台唯规模增长 , 打出偏离顺风车本质的社交属性 , 巨头频频发起价格战也让中小公司没有任何竞争空间 , 垄断市场后开始收割用户 , 行业缺乏正常竞争 。 而2019年 , 甩掉这些资本导致的恶习 , 顺风车行业开始解决问题 。 从顺风车市场占有率来看 , 哈啰以覆盖超300个城市占据第一 。 这背后是1.2万个因背景信息异常遭驳回的车主 , 9560个动态封禁的违规用户 , 以及50个公安系统的对接 。 高效匹配是出行运营的基础 , 但顺风车具有的复杂特性 , 让这一效果很难实现 。 哈啰的内部数据显示 , 车主通常耐心很低 , 且不易留存 。 在等待符合路线的乘客时 , 平均下来30秒内找不到符合路线的用户 , 车主就会流失 。 也就是说 , 高度匹配的路线才能留住车主 , 但目前顺风车的用户密度下 , 这一点显然做不到 。 哈啰顺风车负责人江涛认为 , 顺风车的特点是供需巨大 , 但供给分散 , 用户认知门槛高 , 发展成熟至少经过10年 。 目前顺风车发展处于早期阶段 , 车主渗透率偏低 , 整个顺风车行业 , 车主注册数只有2000万~3000万 , 占比整个私家车用户10%左右 。 运力不够 , 加上乘客分散 , 顺风车供需匹配效率就更低 , 接单率只有50%左右 。 他还指出顺风车的另一个问题——产品模式初级 。 “目前的产品有点像早期的PC , 用户需要思考的太多 。 ”从产品的角度 , 需要用户思考的越少意味着使用门槛越低 , 但顺风车恰恰相反 , 安全事件使得平台在尽可能多地增加用户选择 , 提升安全的同时增加了使用门槛 。 安全无小事 , 但对一个产品来说 , 安全在于取舍有度 。 合乘车型限制、对注册车辆合乘次数限制以及对合乘相关费用的规定 , 都是目前顺风车基于安全的不必要限制措施 。 即将到来的春节 , 将是滴滴顺风车回归后的首次大考 。 面对哈啰顺风车的目标——运送1280万人次以及15万只宠物回家 , 试运营的滴滴交出怎样的答卷已不重要 。 重要的是 , 2020年 , 滴滴顺风车回归 , 鲇鱼效应带动行业合理竞争 , 对整个顺风车行业的用户教育和市场普及都是好事 。 而对于滴滴和哈啰这样的头部平台来说 , 一方面迅速获得用户的阶段结束 , 今后竞争的成败与自身的造血能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规模增加 , 用户事件的复杂程度加剧 , 对平台的运营与技术考验必将持续增多 。 网约车再起波澜 对于网约车来说 , 2019年是被接受和被拒绝同时存在的一年 。 直接表现是 , 一方面对网约车的监管处罚力度加大;另一方面 , 更多公共交通枢纽引入了网约车 , 承认其作为专业运力的存在 。 2019年1月 , 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2019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 , 其中提到:要加快网约车合规化进程 。 在此之前一周 , 北京三大火车站引入网约车:高速公路春节假期免费通行 。 关于网约车的政策在今年上半年密切地发布 , 监管体系和运营准则趋于完善 , 网约车的产品形态和走向脉络基本清晰 。 诸多的规则限制下 , 新增网约车纯电动化也成为各地政府的硬性要求 , 而这势必会成为网约车行业格局变化的契机 。 虎嗅此前报道过 , 在网约车平台盈利难的情况下 , 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成为解决办法之一 。 2018年~2020年 , 中国充电站数量预计将增加6倍以上 , 咨询公司贝恩研究表明 , 建立起新能源汽车的运力团队 , 可降低大约65%的燃油成本 , 完全可以抵消由此产生的15%的租赁费 。 除政策推动的变化 , 网约车政策的稳定 , 使得更多有利者入局 。 新玩家在豪华股东和传统车企资源加持下 , 分布在各地的造车重点地区 。 上汽集团的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东风汽车旗下的“东风出行”、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重庆长安联合成立的“T3出行”、一汽集团旗下出行平台“旗妙出行”…… 这些以新能源为主的网约车平台 , 一般定位在中、高端用户群体 , 以自营车辆与自营司机为主 , 模式类似于出租车公司 , 只是将其从线下搬至线上 。 但在政策优势中 , 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 按照运力划分 , 目前的网约车有两个阵营 , 一个是自营阵营 , 司机和车都由平台提供 , 如神州专车、T3出行;一个是非自营模式 , 车辆和司机来自合规个体或者第三方租赁公司 , 如滴滴出行 。 T3出行CEO崔大勇认为 , 网约车“运力不足、安全隐患”的瓶颈关键在于模式——C2C的企业撮合模式是网约车的天花板 , 3100万私家车的标准根本没办法统一 。 而这恰恰是自营模式可以解决的 。 但事实上 , 非自营模式的网约车平台正在建立规则 , 且这套规则正在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 。 以滴滴网约车为例 , 2019年 , 滴滴上线了20余项安全功能 , 覆盖行程前、中、后的全过程 。 设置紧急联系人 , 分享行程信息 , 一键报警、报备“醉酒”信息等设置 , 目前已成为网约车平台的基础配置 。 此外 , 根据运力的分配不均和监管对非法运力监管的收紧 , 巨头们也想出了新的招数——聚合平台 。 按照模式划分 , 网约车分为平台模式和聚合模式 , 前者指拥有自己运力、且有运力支配调度权力的网约车平台 , 后者仅仅是一个应需口 , 负责将乘客需求发布出去 , 由网约车平台实现运力供给 。 聚合平台本身拥有稳定且巨大的流量入口是必备要素 , 如美团和高德的打车入口 。 2019年 , 监管仍是网约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 但刨除上海等城市 , 监管总体上趋向包容 , 至12月 , 近20个城市修订了当地网约车政策 , 对三证和本地户籍限制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调整 。 可以预测 , 2020年 , 网约车平台因不合规司机被罚的消息仍会不时出现 , 但在中国 , 新行业的发展速度始终快于监管的完善速度 , 这是未来网约车的变数所在 , 也是机会所在 。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