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种”出钻石:6万块的智商税,你还要交吗
◆爱情能否恒久远 , 与购买的钻石没有关系 , 与购买钻石的人有关系 。 正解局出品 最近 , 知名钻石开采商俄罗斯埃罗莎公司宣布发现了一颗重达190.77克拉的宝石 , 引发珠宝行业震动 。 钻石的价格极其昂贵 , 一枚1克拉钻戒的价格至少要6万块 , 而1克拉 , 重量不过0.2克而已 。 但你知道吗?现代科技已经能够人工合成钻石 , 人工钻的品相与天然钻并无区别 , 价格却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 。 人工钻、天然钻 , 你选哪一个? 1. 真爱还是骗局?钻石真相 很多文章都在说 , 钻石是一场商业骗局 。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 钻石不过是一场高明的商业营销罢了 。 这场营销的源头 , 要从一句广告语说起 。 70年前 , 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喊出“A Diamond Is Forever” , 翻译成中文便是“钻石恒久远 , 一颗永流传” 。 这句堪称史上最成功的的广告语 , 将钻石透明、坚硬的特质与爱情绑定在一起 , 让钻石成了真爱的象征 , 深入人心 。 在今天 , 结婚的时候 , 就该有钻戒 。 没有钻石的婚姻 , 似乎是不完整的 。
(手持钻戒求婚 , 是影视剧常有的桥段) 当无数的痴男怨女掏腰包买钻石的时候 , 钻石厂商开始垄断钻石市场 。 首先是控制上游——矿源 。 天然钻石 , 地球上的储量非常大 。 仅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发现的钻石矿储量就有上万亿克拉 。 1988年 , 苏联阿尔汗格尔斯又发现了新的金刚石矿 , 估计储量约2.5亿克拉 , 且50%为宝石级 。 如此巨量的钻石一旦流向市场 , 必然引发价格暴跌 。 钻石商家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 以戴比尔斯家族为首的商家控制了钻石行业的上游供应 , 世界上超过一半的钻石矿都属于戴比尔斯 , 控制出货量就控制了价格 。 其次是控制下游——标准 。 控制上游矿源后 , 几大商家又组成商业同盟 , 制定了五种切割办法、钻石分级制度(4C)等行业标准 , 加大钻石行业的准入门槛和加工难度 , 打击私人矿主开采矿石 。
(圆形明亮式切割) 在这场商业营销中 , 买家与卖家 , 你情我愿 , 不存在欺骗 。 因为 , 钻石与爱情的关系 , 本身就是无法证实抑或证伪的 。 当然 , 钻石能够卖出高价的另一个原因 , 是钻石商家一直在强调 , 钻石非常稀有 。 戴比尔斯集团大中华区市场顾问林威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从2019年开始 , 天然毛坯钻石产出将出现年均1-2%的下滑 , 而销量将出现3-4%的上涨 , 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 换言之 , 很多人未必相信钻石代表爱情 , 但考虑到钻石稀有昂贵 , 物有所值 , 买了也不吃亏 。 2. 人造钻 , 中国来了 钻石商业营销能够玩下去 , 是因为在“钻石代表真爱”的语境下 , 消费者没得选 。 现在一切改变了 , 因为人造钻石来了 。 钻石 , 不过是碳元素组成的石头而已 。 地球上最不缺的就是碳元素 。 如果掌握将碳元素变成钻石的技术 , 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钻石 。 实际上 , 这种技术60年前就有了 。 1953年 , 瑞典的一家电气公司成功合成了微晶钻石 。 次年 ,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组建的一个研究小组历经3年的实验 , 也成功合成出钻石 。 不过 , 这些人造钻大多用于工业领域 , 规模也不大 , 直到中国参与进来 。 中国涉足人造钻石 , 也是被逼无奈 。 钻石以坚硬著称 , 被誉为“最硬最锋利的工业牙齿” , 不仅是加工高难材料的工具 , 还是极佳的光学材料和半导体材料 。 对一国之工业来说 , 不可或缺 。
(钻石最常见的用途 , 就是切割玻璃) 中国钻石资源贫乏 , 长期以来依赖苏联或刚果进口 。 1960年代 , 中苏关系破裂和刚果独立后 , 中国的钻石来源被切断 , 严重影响了精密制造和国防工业的发展 。 为摆脱这种困境 , 1960年中国开启“人造钻石试验研究”项目 。 三年后 , 在自主生产的高压装置上 , 中国成功合成钻石 。 目前 , 人造钻石主要有高温高压法与气相沉积法: 高温高压法:用石墨为原料 , 在金属触媒的帮助下使用高温高压法培育钻石 。 化学气相沉积法:用电把甲烷乙炔等含碳气体分解 , 让碳原子逐层生长到籽晶上面 。
推荐阅读
- 『橙视频News』男子带着15万元的钻石去杭州见女朋友 ,结果钻石找不到了
- 【小李】贵州一女子拿了三万块钱给帅气男友买车,谁料对方竟有三个娃
- 浙报融媒体:订了25万块砖头开裂了?临海市消保委成功调解一起集体消费投诉
- #健康学堂#河南医疗界再添1所国际联合实验室
- 捷克分子生物学家认为冠状病毒起源于实验室
- 美科学家:新冠病毒并非来自实验室 武汉绝不是源头
- 美专家:新冠病毒并非来自实验室 源头也不是武汉
- 我国曾彻查SARS实验室泄露事件,强调上医治未病
- 建议给在鄂人员每人发一万块
- 专家:我国近30个病毒实验室,但目前贡献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