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医血案尘埃未定,但医患关系十年暴力史有迹可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家-腾讯新闻(ipress) , 作者:安然 12月28日上午 , 国家卫健委法规司司长赵宁在回答有关民航总医院伤医事件的提问时说 , “这个事不是一个医疗纠纷问题 , 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 ” 事实上 , 从迄今为止对全部事实经过进行的尚不充分的披露来看 , 这一事件的性质首先具有刑事犯罪的普遍性 , 同时也有医患冲突的某种特殊性 , 否则 , 也不至于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 。 记忆当中 , 上一次因医患冲突而引起舆论风暴的情形 , 发生在2016年1月 , 当时 , 高龄产妇杨女士在北医三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 其所在单位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给北医三院发来“红头文件” , 要求对死亡原因进行调查 , 并且网传死者家属有打砸医院的行为 。 这起被网友称为“顶级医闹事件”的医患纠纷最终被推上法律途径 。 四年后的今天 , 医患冲突问题再次引发强烈关注 , 悲剧的主角则由当年34岁的患者杨女士 , 换成了51岁的杨医生 。 四年来 , 医疗体制、医保制度、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等等构成医患议题的特殊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 而影响医患关系的诸多普遍性、深层次的因素并未改变 。 实际上 , 其中的很多因素 , 不仅不是医疗界所特有 , 甚至也不是中国所特有 。 在此 , 我们把《腾讯·大家》的这篇文章重新发表 。 当时 , 此文深入观察了十年来中国医患关系的演进过程及其背后因素 。 如今四年过去了 , 我们希望医患双方共同思考与探索 , 不要让医患之间的关系继续撕裂 , 不要再发生下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极端事件 。 中国医患关系十年暴力史(正文): 发表时间:2016年 一 十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 , 我乘出租车来到北京紫玉山庄大门口 , 翁强派了一辆带警灯的汽车把我接到他的住处 。 我吃惊地发现 , 这位中年商人赤裸着上身 , 焦躁地在两套房子之间来回走动 , 不停地接听电话 , 大声应付着全国各地采访人员的来电 。 虽然我是按事先约定来采访他的 , 但是当天晚上 , 他并没有时间坐下来和我谈什么 。 后来 , 他亢奋地对我说 , “我要搞一个大型采访人员招待会!”他用这句话打发了我一整晚的等待 。 在我离开的时候 , 他建议我的报道取名为“白衣下的黑幕” 。 翁强是轰动全国的“哈医二院天价医药费案”中死者翁文辉的儿子 。 当时 , 媒体纷纷使用“住院67天总花费550万元”的骇人说法描述这一事件 , 引爆了全国上下对医疗界的愤怒 , 以及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怨恨 。 那天晚上以及随后两次进入紫玉山庄别墅 , 我看到翁强在风暴眼中一直运筹帷幄 , 调动各路媒体 , 他当时的气势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 果然 , 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最终以《坚定不移地做维护群众健康的忠诚卫士》为题 , 通报了中纪委、监察部、卫生部和黑龙江省纪委联合调查组对哈医二院有关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情况 。 该院从党委书记、院长到直接当事人共十余人分别受到撤职、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分 。 这起历时近半年的医患纠纷案 , 在搅动了广泛的民意和引起高层关注之后 , 渐渐落幕 。 然而 , “天价医药费”的标签虽然足够耸人听闻 , 却远不足以揭示真相 。 “医院管理混乱 , 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医德医风教育不深入 , 医德败坏、法律意识淡薄”——如此结论可能偏离了事实的本质 。 更为深入的调查发现 , 虽然哈医二院对75岁的终末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翁文辉的医疗处置不乏各种瑕疵 , 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病人家属以“钱权之势”影响和主导医疗过程 , 耗费巨资、调动大量医疗资源 , 努力对病人进行施救 。 这一过程 , 在当地被视为一次极为不寻常的特殊治疗 。
根据目击者对细节的描述 , 病人转进医院的时候 , “两栋楼之间仅200米长的小路上 , 加长的林肯车和数辆奔驰、奥迪车 , 分别把路口封锁” 。 除此之外 ,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 , 在患者住院的67天里 , 共有20多位来自北京和哈尔滨的专家组成了一个“超级会诊队伍” , 进行了100多次会诊 。 而哈医二院在汇报材料中 , 明确指出会诊专家多为翁强邀请 。 在北京 , 我走访了其中的数位知名专家 , 而更多的专家则对自己所参与的这次特殊的医疗活动讳莫如深 。 绝大多数媒体并没有兴趣去追寻更多的事实 。 翁强的“爆料”和公众的怨恨在当时形成强烈共振 , 引起一场巨大的风暴 , 裹挟着报道者在对这家医院穷追猛打的同时 , 也完成了一次揭开整个医疗界“黑幕”的集体宣泄 。 一家媒体在报道的开头写道:“今天凌晨5时 , 在苦苦等候十多个小时后 , 在北京北郊的紫玉山庄度假酒店 , 本报采访人员终于见到了‘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关键人物翁强 。 他是550万医药费的主要支付者 。 ”十年前还没有微信和微博 , 翁强就是那次事件中唯一的“大V” 。 当时 , 不仅哈医二院和当事的医护人员没有申诉的机会 , 极少数媒体对复杂事实的深入探究也无人喝彩 。 官方最终认定 , “天价医药费案是一起典型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 , 严重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 。 而事实上 , 出于对事件复杂背景的考虑 , 对哈医二院的这次极为特殊的医疗案例 , 最终的处置主要是以平息公众普遍的仇医情绪为诉求的 。 二 在经历了那次采访之后 , 我对医疗和新闻的看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对于医疗 , 我深深体会到这个行业的高专业门槛和低社会门槛 。 所谓高专业门槛 , 指的是从业者需要经过很高的专业训练水平之后才能入门;其后又要经过漫长的实践积累过程 , 才能走向成熟 。 所谓低社会门槛 , 指的是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需要使用这项服务 , 每个人对医疗健康知识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 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医疗决策的过程 。 这两个门槛“一高一低”的特点 , 决定了医疗必然是一个令人困惑又充满潜在冲突的领域 。 新闻行业似乎与医疗刚好相反 , 它的特点是低专业门槛和高社会门槛 。 说新闻学的专业门槛低似有贬低该行业之嫌 , 但一个简单的事实却是 , 从对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来讲 , 具有正常讲话和写字能力的人 , 都可以以入门级的水平从事新闻报道 。 然而 , 要想做一个真正合格的采访人员 , 则在专业门槛之外的其他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社会、人性、文化、历史有深入的理解;强烈的责任感 , 深厚的阅历和高度的理性;在沟通与表达能力、观察力、逻辑性等方面都需要具备优秀的品质 。 难怪有人说 , “采访人员应该成为最博学的人” 。 轰动一时的“哈医二院天价医药费案”逐渐被人遗忘 , 但是它在公众对医疗界(而不仅是一家医院)的整体认知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消除的 。 此后 , 中国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医患矛盾的发展可谓进入了一段“黑暗时代” 。 在直接参与了此次事件的报道之后 , 我知道“真相是无底洞的底” , 对任何人所声称的真相都保持神经质般的警觉 。 在“天价医药费案”发生之后的十年里 , 不仅“看病难 , 看病贵”问题在中国没有缓解 , 而且医患冲突愈演愈烈;杀医、伤医案件在各地频频发生 , 其中包括2012年3月在哈医大另一个附属医院(哈医一院)28岁的实习医生王浩被患者刺死的惨痛事件 。
推荐阅读
- 「江西都市现场TB」50元钱引发的一起血案,警方14年追凶揭开真相
- 「太视社教法制频道」一怒之下动刀子 险酿血案太冲动
- 8点见■【8点见】“民航医院杀医案”罪犯孙文斌被执行死刑
- 广西玉林3.23护士杀医并碎尸案最新消息
- 围殴方方:“尘埃”们压向方方的“大山”
- 时代的尘埃:一位武汉基层官员眼中的封城之前八小时
- 美国下届总统基本尘埃落定!高达97%的
- 中医技高一筹 西医何不撤退
- 法匹拉韦一出世,瑞德西韦早已尘埃落地!
- 民航总医院孙文斌杀医案二审维持死刑判决: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