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新民北崴遗址首次发现战国至西汉早期遗迹

蜻蜓■新民北崴遗址首次发现战国至西汉早期遗迹

  12月27日 ,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历史系及省内各市县文博单位 , 在沈举办辽宁省田野考古业务培训班 , 并发布了2019年度全省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 今年 , 省内重要的田野考古调查项目有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2019年度考古调查;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有新民北崴遗址、朝阳马鞍桥山遗址、阜新他尺西沟遗址、本溪王义沟遗址、盖州市青石岭山城等;科技考古项目有东大杖子墓地出土“蜻蜓眼”的科技考古研究等 。

蜻蜓■新民北崴遗址首次发现战国至西汉早期遗迹。  北崴遗址首次发现西周至春秋墓葬

  北崴遗址位于新民市法哈牛镇巴图营子村东北900米 , 是一处含青铜时代、战汉、辽金时期遗存的聚落遗址 。 2019年8月至11月 ,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崴遗址进行了5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 发现了自青铜时代至西汉早期的56个灰坑、7条灰沟、16座墓葬、3个瓮棺等遗迹 。 据介绍 , 此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一批年代约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 ,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 , 以单人仰身屈肢葬为主 , 一般随葬1至3件遗物 , 器形有壶、钵、碗等 , 也随葬玛瑙玦、纺轮、铜梭等遗物 。 根据地层关系、器物形态 , 专家认为这批墓葬的年代不晚于郑家洼子类型 , 能够填补沈阳地区新乐上层文化与郑家洼子类型之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缺环 。

  这次发掘首次发现了战国至西汉早期的遗迹 , 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等遗物 , 器形有豆、盆、瓮等 , 出土大量的铁器、少量的刀币、铜镞、鱼钩、玉蚕形器等 。 这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 , 为研究战国燕、秦及西汉在辽东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

  东大杖子墓地“蜻蜓眼”来自“进口”

  今年的考古研究在科技考古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 通过科技手段了解了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辽宁地区的“蜻蜓眼”玻璃珠是来自“进口” 。 2003年 ,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战国墓地M45发掘发现了7枚“蜻蜓眼” 。 “蜻蜓眼”即“镶嵌玻璃珠” , 是指在单色玻璃珠的母体上镶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 , 构成图案 。 由于珠上的图案主题多是同心圆 , 有动物眼睛的效果 。 “蜻蜓眼”春秋时期开始在中国出现 , 多出土于贵族墓葬 。

  考古研究专家通过超景深显微分析 , 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 对这7枚“蜻蜓眼”进行无损研究 。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蜻蜓眼”玻璃化程度很高 , 可以确定为来自西方的进口玻璃 。

  据介绍 , 这7枚“蜻蜓眼”还可以细分为植物灰玻璃和泡碱玻璃两类 。 而植物灰玻璃出现在青铜时代晚期的埃及、两河流域;而泡碱玻璃多出自东地中海沿岸 。 东大杖子战国墓“蜻蜓眼”玻璃珠的发现 , 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出土先秦玻璃器的空白 , 通过科技考古研究也为“蜻蜓眼”玻璃珠的产地、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 为中西方早期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

蜻蜓■新民北崴遗址首次发现战国至西汉早期遗迹。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采访人员张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