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地名趣谈,和平路史话

江苏龙网:1952年,开始实施建国后的第一条筑路工程,从江边开始,穿过新河东大街路口、哑巴桥、大伦街、琴园路、山阳街,直至站前广场。

  和平路南至老的车站路 , 北至现在的长江路 , 全长600余米 , 车行道宽25米 。

  镇江人都熟悉这条路 , 可是不一定完全了解它的由来 。 快一起来看看哟~

  应运而生

  镇江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和民国江苏省会 , 解放前从轮船码头通往火车站仅靠一条不太宽的京畿路 , 而且中间有很长的一段高坡 。 弹石路面颠簸严重 , 有人曾经戴着蹩脚的手表骑自行车冲下坡 , 手表居然停了摆 。

镇江地名趣谈,和平路史话

**镇江地名趣谈 , 和平路史话**

  1952年 , 开始实施建国后的第一条筑路工程 , 从江边开始 , 穿过新河东大街路口、哑巴桥、大伦街、琴园路、山阳街 , 直至站前广场 。 原大湖丝栈废墟上形成的农田全部铲平;站前成排的旅馆饭店实施搬迁;琴园路、山阳街的部分 , 以及大伦街的新一弄、新二弄全部被拆除;大纶丝厂街并入民主路;剩余的新三弄至新五弄并入大悲庵街 。

  路基黄黏土全部来自狮子山 , 用一挂挂板车、独轮车从头道巷运到工地 。 眼看路基一天天在垫高 , 筑路现场一片繁忙 , 前来观望的市民络绎不绝 , 做小生意的也赶来凑凑热闹 。 次年夏道路建成 ,这是当时全市最宽的一条双向四车道马路 , 中间是高杆路灯和砖砌的绿岛隔离带 , 在全省也不多见 。

  这条路一开始称新马路 , 因为与新西门桥的新马路重名 , 又适逢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是维护世界和平 , 故而定名为和平路 。

  和平路原计划从火车站直通江边马路 , 后来考虑到北头紧靠江口 , 对接苏北路需跨越几道铁路岔道 , 于是决定改从新河东大街交叉口右拐 , 跨过小铁路再左拐 , 沿东侧的老马路衔接苏北路 。 已经成型的和平路北段后来被建筑公司看中 , 成了它的木材加工厂 , 便于直接从江口启运木材上岸 。

  小码头街西段原先直到福宁巷口 , 迎面是一座青砖拱形门楼 , 路面狭窄只够行人和独轮车通行 。 为此 , 老街两侧的店铺房屋很快被拆除 , 一直拓宽到新河桥连通新河西大街 , 日后统称新河路 。 可是 , 老百姓还是习惯称这一繁华地带为小码头 。

  城里城外大街小巷的路灯历来用的都是木头电杆 , 唯独这回和平路中间设计的是15米的水泥电杆 , 双叉路灯 。 水电公司没有竖过这么高的水泥杆 , 在一旁围观的群众自然也很多 。 灯杆定位后 , 首先在马路中心挖好一个个大深坑 。 坑前架起了大扒杆 , 4名工人在远处推着绞关 。 事先预制好的四四方方混凝土底座被吊入坑内 , 底座上留有一个圆孔 , 正好将水泥杆插入其中 。

  路灯装好之后 , 马路正式开通 , 夜晚的和平路上特别热闹 。 从火车站到小码头一条线望过去 , 两排路灯耀眼闪亮 , 大人小孩纷纷来到路灯下乘凉、讲故事、做游戏;商贩们也在马路旁边摆摊设点做起了小生意;南来北往的旅客、车辆熙熙攘攘 , 人们再也不用去爬京畿岭那样的大岗坡了 。

  见证历史

  就在新路造好的第二年 , 长江中下游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 。 南京下关长江水位10.22米 , 创历史最高纪录 。 栖霞山北麓的长江岸线坍塌接近2公里 , 沪宁线行车中断 , 过江列车改由浦口站发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