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走上大银幕,用个性说话,失意者也不少( 二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走上大银幕,用个性说话,失意者也不少

图4/7

1974年版《伊豆的舞女》剧照 。

鲍勃·迪伦

获奖理由:“他在伟大的美式歌谣的传统下 , 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 。

据说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迪伦被推荐去参演山姆·佩金法1973年导演的影片《比利小子》 , 但导演甚至将迪伦误认为“滚石”的米克·贾格 , 后来迪伦单独用吉他给佩金法弹了专门为电影写的《Billy》和《Goodbye Holly》 , 没过多久 , 佩金法擦着眼泪走了出来 , “该死的!他到底是谁?那孩子是谁?签了他!”

迪伦创作的电影配乐如《谋杀绿脚趾》《阿甘正传》《美国丽人》《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等冷静空灵的曲风正如迪伦本人 , 他更像是一个深刻的观察者 , 见证着自己的所见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走上大银幕,用个性说话,失意者也不少

图5/7

鲍勃·迪伦出演《比利小子》 。

哈罗德·品特

获奖理由:“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 , 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

哈罗德·品特长久的电影编剧工作和他的文学成就比起来毫不逊色 , 其与英国新电影著名导演约瑟夫·罗西以及卡尔·赖兹分别合作的文学改编电影《仆人》、《幽情密使》以及《法国中尉的女人》都是英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 即便在他去世的前一年 , 品特还为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的《足迹》(2007)编写了剧本并客串出演 , 当影片主演裘德·洛小心翼翼地找到声名在外的品特邀请他编写剧本时 , 品特高兴地回答:“40年来我一直都在写这类故事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走上大银幕,用个性说话,失意者也不少

图6/7

《足迹》剧照 , 右下者为品特 。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 , 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 ”

对于多数影迷来说 , 耶利内克的名字总是先和电影《钢琴教师》联系起来 , 然后才是诺贝尔奖 , 事实上 , 在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前 ,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钢琴教师》确实十分出色 。 不过读过原著 , 读者就能清楚 , 影片其实属于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而非耶利内克 , 因为耶利内克独特的语言和风格是任何电影所无法复制的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走上大银幕,用个性说话,失意者也不少

图7/7

《钢琴教师》剧照 。

撰文 拐了 混天豹

校对 薛京宁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手机腾讯网立场 。 版权归自媒体所有 ,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