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红薯 剥板栗 赏菊花 在太湖畔寻找趣味十足的秋天( 二 )

  可是 , 这样的刺猬要怎么剥开?朱柏民有诀窍:成熟的板栗外壳会裂开 , 沿着开裂的缝用脚轻轻踩向两边 , 就能取出板栗了 。 果然 , 照着他传授的诀窍 , 小朋友们都成了剥板栗的能手 。

  挖红薯、剥板栗让孩子们觉得新奇又好玩 , 同时也体会了劳动的辛苦 。 农民伯伯要一个一个去掉板栗外面的刺壳 , 才能拿去卖 , 而红薯也得费很大劲才能挖到 。 11岁的黄音岳小朋友说 , 他只剥了几十个板栗就不小心扎到了手 , 农民伯伯的辛苦可想而知 。 平时孩子没机会走到田间地头 , 这次寓教于乐 , 既丰富了农耕知识 , 也体验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 。 黄音岳的妈妈说 。

  做重阳糕送爷爷奶奶

  徒步碧螺峰登高远眺

  今年的寒露节气与重阳节相邻 , 因而诸多重阳节习俗也成了本期节气课堂的体验环节 。 昨天 , 孩子们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 , 来到碧螺峰徒步 , 来一次登高远眺 。

  东山出产苏州名茶——碧螺春 , 碧螺峰据说是碧螺春最早的产地 。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 , 沿着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 , 一边欣赏秋日的美景 , 一边感受重阳登高的乐趣 。

  苏州人在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 。 高和糕谐音 , 吃重阳糕有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昨天 , 孩子们来到杨湾村糕团达人王燕芳家中拜师学艺 , 亲手做一块重阳糕 。 白、紫、黄三种颜色的米粉要层层叠加 , 然后放上红枣、红绿丝等馅料 , 再加上猪油 , 放进锅里蒸十分钟就好了 。 王燕芳说 。

  舀米粉、铺馅料……在糕团达人的指点下 , 孩子们齐齐动手 。 不一会儿 , 重阳糕就新鲜出炉 , 浓郁的红枣香气让大家立刻围了上来 。 糕熟了 , 趁它还热着 , 要在底部铺上粽叶 , 这样才不会粘在盘子里 。 一句话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做糕也有那么多秘诀 。

  新出炉的重阳糕热气腾腾 , 散发着香甜味 , 孩子们却舍不得吃 。 我要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吃 , 这是我亲手做的重阳节礼物 。 冯睿小朋友认真地说 。

  赏菊花、听家风故事

  做一回风雅之士

  寒露节气又称菊月 , 属于菊的月份 。 登高山、赏菊花 , 成了这个时节的雅事 。

  在杨湾村和陆巷村里 , 很多人家门口都会种植菊花 , 因此每走上几步就能遇见菊花盛开的美景 。 妈妈你看 , 前面一大片黄色的花 , 那是菊花吗?走在杨湾村的明清老街上 , 龚兴彤小朋友第一个发现菊花的踪迹 , 拉着妈妈飞奔过去看 。 当地村民朱迎春告诉孩子们 , 在杨湾村近千米长的老街上 , 菊花点缀其中 。 村民们种植菊花 , 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 , 更是喜欢它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 朱迎春顺便给孩子们补了一点新知识:深秋时节出门 , 带一壶菊花泡成的热茶 , 既养生又省了茶叶钱 , 岂不一举两得?

  在古村落里 , 除了赏菊 , 还能欣赏到很多古建古宅 。 陆巷村里 , 坐落着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惠和堂 。 徜徉在惠和堂中 , 孩子们认识了用于采光通风的蟹眼天井、刻有精美砖雕的照墙 , 也听到了王鏊博学多才、关心民生的故事 。 而王家好学重礼 , 勤俭忠厚的家风家训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正是这样的好家风 , 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作为的子孙 , 值得我们学习 。 唐桢荣小朋友的爸爸感慨道 , 在古宅里听家风故事 , 别有一番特殊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