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未来等你》:一本由日记引发的灵感萌芽( 二 )

对待《我在未来等你》 , 刘同如养育孩子般用心 , 他也表示 , 只有用心的剧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 达到“共情”的作用 。 因此在剧集的很多细节方面 , 刘同都亲力亲为 , 从人物的起名到剧本的细节再到音乐的编制 , 每一处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 , 这也是该剧孕育三年的主要原因 。

《我在未来等你》:一本由日记引发的灵感萌芽

图4/11

在剧本 方面 , 刘同表示每一句台词都是和编剧们分角色表演之后确定的 , 如果有奇怪的地方就马上换一句话来表达 , 直到找到最合适的 , 这样的方法也能快速地纠正台词的症结 。 此外 , 刘同还透露 , 当剧本改到第二稿的时候 , 他们曾请剧本医生来提意见 , 但是反馈却非常不好 , 甚至差点推翻重来 。 本来都打算放弃了 , 但是刘同决定破釜沉舟一次 , 硬着头皮将这部剧做完 , 于是找到了导演薛凌 。

《我在未来等你》:一本由日记引发的灵感萌芽

图5/11

“薛凌非常知道我们要怎么去做这部剧 , 他能够用导演的视角非常准确地拿捏和表述 , 我们的进程在他的推动下变得很快 。 ”在刘同看来 , 《我在未来等你》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 , 与薛凌的加入密不可分 , 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 。

再说起剧中的音乐 , 刘同非常强调青春剧中音乐的重要性 。 “在我看来 , 中国的青春剧和日韩相比的差别在于 , 中国似乎没有那么重视音乐 。 ”刘同如是说 。 他表示 , 在《我在未来等你》中有12首原创音乐 , 是他找了12名歌手完成的 , 剧组还专门针对剧情写了48个OST(原始声音轨道) , 专门邀请爱乐国际首席乐团17名乐手实录而成 , 甚至还买了二三十首老歌的版权 , 每首版权费都在二三十万左右 , 也就是说 , 该剧光在音乐方面就花了将近千万元的成本 , 足见刘同的用心与重视 。

《我在未来等你》:一本由日记引发的灵感萌芽

图6/11

音乐无法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 但却可以锦上添花 , 在《我在未来等你》里 , 原创音乐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渲染剧中人物的情绪 , 观众们纷纷表示 , 在音乐的带动下 , 这部剧也太好“哭”了 。 在微博、弹幕等渠道中 , 观众们对音乐的反馈让刘同倍感欣慰 , 他还兴奋地拿起手机亲自给采访人员翻看网上的评价 , 只要观众们“懂”他的良苦用心 , 主创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

最后 , 过审 也是硬核 。 对于审查意见 , 刘同表示绝对的认同与接受 , 他非常赞同广电总局对于青春剧的严格审查 , 因为这确实对于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 “比如起外号 , 我们把剧中所有的外号都改了 , 因为起外号这件事确实影响不好 , 也容易让看我们这部剧的小朋友学坏 。 ”另外 , 刘同还表达了对“穿越”的理解 , “现在不让拍穿越剧是因为大家总想改变历史 , 而我们这部剧是遇见以前的自己 , 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 和穿越没关系 。 ”所以电视剧中 , 郝回归是一场梦境展开的对话 , 而在小说里则是通过日记文字的形式展开的对话 , 因此在审查方面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 。

《我在未来等你》:一本由日记引发的灵感萌芽

图7/11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 , 自我的确立源于镜子的影像 。 《我在未来等你》中 , 郝回归通过“对话”的方式与曾经的自己刘大志交流 , 刘大志就相当于郝回归的“镜像” , 通过对“镜像中自己”的观察来重新确立自我 。

与当下市场中的青春剧不同的是 , “野心勃勃”的刘同并不甘于书写一个爱情或青春的小故事 , 他更想要表现“一代人”的成长 。 刘大志、王微笑、丁珰、陈小武都是那个年代某一类人或家庭的缩影 , 而郝回归也通过“成年人的视角”来尝试理解当年的自己 , 陪伴17岁的自己经历挫折与成长 。 在刘同看来 , 郝回归和刘大志是互相影响和改变的 , 其实“遇见”只是方式 , 但重要的是在这两个相隔二十年的心灵碰撞之中 , “我”会渐渐发现 , “我”现在的生活过得不好并不是“当年的我”做错了 , 而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丢弃了很多东西 , 我的初心变了 , 所以这个过程是找回初心的过程 。 而当“我”又回到了现在 , “我”的生活没有发生改变 , 不同的是 , “我”的心态变了 , 看问题的角度变了 。 这是刘同想要向观众们传达的主题和内涵 , 也是这部青春剧区别于其他青春剧的深度和广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