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叉烧包 考验真功夫


笑口叉烧包 考验真功夫

//笑口叉烧包 考验真功夫//[]

刚刚包好的一笼叉烧包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曾繁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王维宣、曾繁莹

  高身雀笼形 , 大肚子收笃 , 爆口而仅微露馅 , 这就是广州老牌名点——广式叉烧包 。 它是广州茶市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 陪伴多少代老广食客 , 历经几多岁月而依然魅力不减 。 但随着餐饮市场快速发展 , 传统叉烧包也渐渐发生变化 。 这变 , 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今期 , 南粤点心大师何世晃为我们释疑解惑 。

  叉烧包出自广东

  “峰峦起伏小云山 , 学语孩童常细喃 , 皮感力回藏润泽 , 长留欢乐满人间 。 ”

  这首七绝诗出自南粤点心大师何世晃之手 。 诗中所描述的正是广东人熟悉的广式叉烧包 。 第一句形象描写出传统叉烧包的外形 , 第三句道出叉烧包的口感 , 丰满润泽而有弹力 。 第二、四句所讲的是食客吃叉烧包的生活场景 , 可见叉烧包在广东人的生活中是何等重要 。 在广东 , 叉烧包不仅仅是一种小吃 , 它还象征着团结和谐 , 体现了包容 。

  众所周知 , 粤式早茶有“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 。 叉烧包是包界的“代表” , 是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西关名点之一 , 在本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年过八旬的何世晃大师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 叉烧包是在什么年代发明的 , 这无从得知 。 “起码有超过100年的历史” , 可以肯定的是 , 叉烧包出自广东师傅之手 。

  他说 , 最早的叉烧包并不是如今天这般“爆口” , 它呈“禾谷嘴” , 状似雀笼 。 直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 , 叉烧包在制作上引入外来元素 , 加入了泡打粉 , 方才形成今日的“爆口”——笑口盈盈 , 微微露馅 。 叉烧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经过改进而成的 。 包制时捏制成雀笼形 , 因为发酵适当 , 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 , 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叉烧肉馅的开花馒头 。 这个版本成为主流 , 一直沿用至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