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武胜门遗址城墙保护性迁移 原址或建考古遗址公园( 二 )

  23米古城墙将平移30米

  20日下午 , 采访人员来到位于得胜桥路的武胜门遗址 , 周边正在进行地铁5号线与和平大道南延工程建设 , 原本繁华热闹的得胜桥路已是一片工地 , 四周围上了挡板 。

  由于与地铁、与和平大道南延施工区域有重合 , 武胜门遗址的文物保护迫在眉睫 , 按照地铁施工需要 , 我们对不涉及明挖的地段用保护性回填方式解决;对需要明挖的部分用整体搬迁和就地平移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 市考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

  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 , 工人们正在给一段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城墙刷石膏浆、贴棕片 , 这是目前我们发现的相对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城墙 , 长23米 , 高约1米 , 本体重约250吨 , 加固后接近400吨 。 石膏和棕片就像保护服把它护在中间 , 一共要‘穿’上4层 。 据介绍 , 之后还将用钢材对它托底、固定 , 并铺设旋转轨道、平移轨道 , 就地平移30米后 , 在一处空地搭建工作棚保护 。 待市政施工完成后 , 再回到原址 。

  更多的城墙则采取分段切割、整体搬迁的方式:首先在墙体的两侧按箱体的高度 , 挖掘沟槽 , 两端人工揭取、凸出墙体;随后修整墙体周边 , 要求四角方正 , 周壁平整;墙体外依次铺垫塑料薄膜、遮阳布 , 然后用石膏、棕片围贴加固;将墙体打包进铁箱 , 用挖掘机等起吊、叉运 , 运入专门的库房封存 。 铁箱统一制式 , 长1.8米、宽约0.9米、厚0.6米 , 目前已装200余箱 , 预计全部搬迁文物将达400箱 。

  不在市政施工范围内的遗址部分 , 采取保护性回填方式:建保护隔离带、铺垫遮阳布、盖约20厘米的河砂 , 再盖遮阳布、回填泥土与地面相平 , 以避免文物暴露在施工环境中 。

  这些保护措施最终目的是原样复原 , 现场负责人介绍 , 此次的工程始终贯穿三大原则:最小干预原址保护整体保护、局部搬迁 , 即能不搬迁的最大限度回填保护 , 非搬不可的尽可能整体搬迁、减少二次破坏 , 局部搬迁应具备可还原性 。

  为最大程度原样复原 , 搬迁工作作了充分准备 。 搬迁前 , 对每一层砖平面拍照记录、编号 , 实现一砖一号 。 搬迁后 , 对遗迹进行完整的资料记录 , 包括对整体遗迹三维建模、测量、摄影、照相、绘图、编号登记等 。 这段墙原来在什么地方、什么高度、什么朝向 , 复原后 , 它就在原来的地方 。

  未来

  或建成考古遗址公园

  在地铁、道路施工工程完成后 , 武胜门遗址有望建成考古遗址公园 , 对公众开放 。

  武汉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向虎雏认为 , 武胜门遗址保存着千年的筑城衍变 , 留下了原始实物 , 是极其珍贵的武汉城市年轮的实物标本 , 必须精心保护 。 他呼吁 , 参考广州市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成功保护经验 , 对武胜门遗址实施保护 。 在广州北京路上 , 承重数十吨的钢化玻璃罩

  着千年古道的南、北两坑 , 市民和游客透过钢化玻璃可观赏到广州城5个朝代的11层古道 。 向虎雏认为 , 在商业街上还原古道 , 这种简捷易行的方案不仅兼顾了城建发展和文物保护两方面 , 也有效地保存了遗址原生态的全部信息 。

  市政府参事胡全志认为 , 与其他城市相比 , 武汉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并不多 , 能发掘的更是非常珍贵 。 武胜门遗址 , 可以说是武汉的城市之根 , 如能在不影响城市建设的前提下 , 尽可能保留下来 , 将是城市之福 。

  著名学者冯天瑜:

  这是武昌城垣最重要的发现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冯天瑜表示 , 武胜门遗址是武汉城市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 , 它的城墙上有数个朝代的存积 , 信息丰富、保存完整 , 可说是武昌城垣最大、最重要的发现 , 对认识武昌这座城的历史 , 具有很高的价值 。 如果能原址保存 , 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