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一小区居民自发抗洪救灾,架起“最强”防线!( 二 )

  这天早晨 , 61岁的业委会副主任屈文明监督物业公司放置好约100个沙袋 , 搬来6个备用抽水泵放在地下车库入口 。 在平时 , 这套装备和地下车库38台固定抽水泵一起 , 足以抵御50厘米深的地面积水 。 然而 , 他们没有想到 , 这次的涨水水位高度将超过预计的3倍 。

  事实证明 , 人们低估了利奇马 。 中国气象局事后针对利奇马的影响评估报告称 , 在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中 , 利奇马强度排名第五 。 它在浙江滞留了20个小时 , 是1949年以来滞留这个沿海省份最久的超强台风 。 台风先后影响了从福建、浙江一路向北直到黑龙江的12个省级行政区 。

  据浙江省水文管理中心监测分析 , 8月10日 , 受上游来水和下游高潮位顶托 , 临海市形成洪潮双碰头的最不利形势 , 灵江暴发80年一遇洪水 。 到10日下午5时 , 城门外水位涨至2米 , 古城内一片汪洋 。

  在湖畔尚城 , 业委会成员屈文明、郑祖明和罗国锭是居民自发抗洪中最早的组织者 。 回忆起那几天的场景 , 屈文明心有余悸 。

  10日清晨6点半左右 , 在地下车库巡逻的屈文明看到 , 积水涨得很快 , 已快漫过车库门口的防洪闸 。 再涨起来 , 就可能顺着倾斜的车道倾泻而下 , 畅通无阻 。 他知道 , 所有的供电室、设备房和几百辆汽车都在地下车库 , 37部电梯也直达车库 , 心里有点发慌 。 我们能堵住的话 , 就安安全全 。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小区里有几栋正在装修的别墅 , 施工的沙土、木工板可以用来应急 , 事后再由业委会出钱还给他们 。

  当过土木工程师的屈文明想到当初车库修建时 , 为了采光 , 开了6个采光井 , 每个上面覆盖着60多平方米的玻璃 , 而在这些玻璃下方 , 车库里铺设了相应的花坛 。 花坛里有1米多深的泥土 , 可用来制作防洪袋 , 但用什么来装土 , 他感到犯难 。

  小区一共1174户居民 , 常住的有900多户 , 他预计 , 只要一户人家平均送两个编织袋 , 我们就能得到1800个编织袋 。 他们通过群发短信向全体住户求助 。 半个小时内 , 他们收到了约700个编织袋——有人送来40多个 , 有的家庭送来大大小小的米袋和食品袋 。 几个人喊上相熟的邻居 , 凑了二三十人 , 开始了抗洪 。

  在玻璃上方噼里啪啦的雨声中 , 花坛边渐渐聚集起了一批人 。 起初 , 主动参与者并不多 , 更多的是围观者 。 住在小区北门附近的李均超记得 , 中午12点左右 , 他看着外面街上水势渐渐变大 , 马路从溪流变成了泥河 , 水位一直没到车窗 , 他下楼去车库查看自家的汽车是否安好 。

  李均超平时在杭州上班 , 周末才回家 , 一般从地下车库坐电梯直达家里 , 这个小区不认识几个人 。

  路过花坛时 , 他看见一位面熟的邻居正从花坛里挖土 , 旁边几个人等着搬运 。 看着那位50多岁的大哥挥着铁锹 , 双腿累得有点发抖 , 我就想帮帮他 。 回忆起自己加入的原因 , 李均超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

  他过去帮忙撑开袋子装土 , 后来又接过了铁锹 。 结果 , 他一直干到了晚上9点多 , 直到再也挥不动铁锹 , 才回家休息 。 他的双手虎口都磨起了血泡 。 他离开时 , 又有别人顶上 。

  在他印象里 , 整个过程中 , 没有明显的组织调度 , 大家全凭自觉 。 一些人挖土 , 一些人装土 , 一些人用三轮车、电瓶车把做好的简易沙袋运到车库入口 , 在那里 , 另一些人负责把沙袋堆成堤坝 。

  水一步步淹上来 , 我们一步步堵 。 屈文明说 。

  居民魏民(化名)前一天晚上把自家汽车停在地势较高的小区街道边 , 10日中午开始 , 他看着洪水过街 , 一点点淹没车门、仪表盘直至逼近车顶 , 心里暗暗叫苦 。

  他是附近高中的教师 , 想下楼看看水情就回家 , 这时在车库入口 , 人们已经筑起高约1.2米的堤坝 , 外面的水位还在缓慢上升 。 水也渗进了堤坝 , 一部分水被出口处的水泵抽走了 , 剩下的沿着斜坡灌入排水沟 , 车库深处花坛区域 , 地面还是干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