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筑梦情缘》总制片人高琛:从故事出发,并不排斥偶像剧标签( 六 )

“我们聘请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 , 一位60多岁的教授担任建筑顾问 , 帮我们把关专业术语、小细节等” , 高琛透露 , “我们在成片出来后所有涉及到建筑方面的台词 , 也都进行了再次核实” 。 除此之外 , 剧集中涉及的设计图纸等也都是专业设计 , “可能会有瑕疵 , 但这都是基本的工作” 。

专访《筑梦情缘》总制片人高琛:从故事出发,并不排斥偶像剧标签

图8/9

如果说剧本创作、图纸呈现是知识层面 , 拍摄场景的搭建则是《筑梦情缘》中的硬件难 。 民国时代的建筑业表达 , 自然离不开大量的工地戏拍摄 , 为此剧方找来了专业建筑师用“毛竹”搭建场景——区别于现在用手脚架搭建 , 且足有五六层楼之高 。

不过在高琛看来 , 这些都“不足言说” 。 “拍戏就是一个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 , 不断循环往复 。 我们习惯了这个过程 , 最难解决的可能就是比如说上海突然刮台风需要停工 , 这是难以控制的 , 除此之外人力可以解决的都不是难题 , 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 ”

相比剧集拍摄中的各种困难 , 高琛更看重《筑梦情缘》带给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 而这才是这部剧真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 , 诸如上文提及的青年偶像沈其南和傅函君 , 还有剧中多次聚焦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国人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最激烈碰撞:

专访《筑梦情缘》总制片人高琛:从故事出发,并不排斥偶像剧标签

图9/9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建立在多种文化不断交流的基础上 , 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才是最正确的方向 。 等有一天中国文化失去自己的特色 , 我们要怎样去告诉自己的后辈 , 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 。 ”即使时隔百年 , 傅函君这段话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 或许这才是影视最大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