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该如何保护“水中大熊猫”( 五 )

值得注意的是 , 中华鲟达到性成熟的时间最小为9至12岁 , 无明显第二性征 , 无法通过外观判断性别 , 这成为中华鲟人工种群建设中性别配比和梯队筛选的最大难题 。 对此 , 本次放流的中华鲟中 , 有30尾是通过早期性别鉴定技术筛选出来的全雄性中华鲟 , 这是对自然条件下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情况开展的一次有益科学尝试 。 科研人员试图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 , 来调整自然种群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

放流后如何长期监测

为长期科学监测放流的中华鲟 , 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分辨江里、海里的中华鲟是野生种群还是人工种群 , 更需要对人工繁育的中华鲟进行追踪、监测 , 评估放流效果 , 研究中华鲟活动规律 。 因此 , 科研人员会给放流的中华鲟打上追踪标记 , 以便追踪、监测 。

目前 , 中华鲟放流标记追踪技术主要有4种:PIT标记、声呐标记、T型标记以及DNA标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