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该如何保护“水中大熊猫”( 四 )

幸运的是 , 中华鲟与身为哺乳动物的白鱀豚不同 , 其与绝大多数鱼类一样 , 繁殖策略是以数量取胜 。 白鱀豚每胎1仔 , 偶有双胞胎;中华鲟则1次产卵可达30万至130万粒 , 平均为60万粒 。 这意味着 , 在没有天敌的实验室环境下 , 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华鲟 。

杜合军表示 , 30多年来 ,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 , 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单雌核发育、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 , 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梯队建设、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洄游监测、自然繁殖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

目前 , 中华鲟研究所建有年龄结构最为完备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 。 为避免近亲繁殖造成中华鲟人工种群退化 , 实现中华鲟的优生优育 , 中华鲟研究所还建立了反映中华鲟亲缘关系远近的遗传谱系 , 用于指导人工繁殖 , 有效提升人工繁殖中华鲟的遗传多样性 。 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就包括了5个年份的梯队 , 对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