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包一只馄饨 三位师傅八个小时不停包才够卖( 二 )

他们说,一般三个人一小时能包20斤左右的面皮。最近几天,要不停连包七八个小时才够卖。人多的时候,他们连吃饭、上厕所都只能轮流着来。

其中一位包馄饨的阿姨说,刚开始做的时候会觉得很累,一坐就是一天,不停地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但现在已经习惯了,双手似乎像是有了条件反射一样,包得停不下来。站累了就坐着包,坐累了就站一会。另一位阿姨说,干活时有一股劲提着,不觉得累,但一下班放松下来后,就会觉得腰酸背痛。同样忙碌的,还有门口包汤团的师傅们,从和面、捏团、填馅,到最后煮汤团,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

老板娘说,“五一”小长假,一到中午,人就会突然多了起来。汤团、小馄饨都是现做现卖现吃的,但如果早上不多备好一点,中午肯定来不及供应。这两天每天中午,店里挤得水泄不通。里面坐不下,有顾客就把碗端到门口的空调外机上放着。“这个空调上能放4碗馄饨。”老板娘说,更多的顾客连空调都占不上,只能端着碗站着吃。门口的队伍要排成三条,黑压压一片。

苏州美食的名声从这里传出去

面点师傅们一刻不停地在干活,保障供应。如何能让游客们吃得满意,吃得放心,建立口碑,则是老板关心的问题。一手创办这家面店的朱老板介绍,他从1986年开始开面店,至今三十多年,为了留住顾客,他花了不少心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材要好。

朱老板介绍,他家的汤团之所以卖得好,是因为吃口好,与别家的不一样。首先,肉要新鲜。用他的话来说,“昨天这还是一只猪,今天就是肉馅了”。肉新不新鲜,老吃客一吃就知道。此外,他们坚持在肉馅里面加皮冻。如今,坚持这种传统做法的汤团店并不多。因为皮冻的制作过程非常麻烦。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和成本,但这么制作带来的好处是,汤汁更多、更鲜美。说到鲜,朱老板说,他们尽可能不用鸡精,用食材吊鲜。老苏州的头汤面,精髓就在一碗汤里。汤头用鸡骨架、黄鳝骨、蚌肉、菌菇等提鲜。

虽然,“五一”假期客流猛增,但面店制作美食的工序流程并没有减少或者改变,保证游客们吃到的是正宗的苏州美食。他们的工作时间从凌晨四五点一直持续至晚上六七点,几乎一刻不停地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来自河南的刘阿姨到这家面店做汤团有近两年的时间。每个五一、十一假期,她都得上班。“说不想放假是假的,但看着有这么多人来吃我做的汤团,吃了还都说好吃,也挺有成就感的。”刘阿姨说,前几天还有外国人来店里学做汤团。她感觉自己做的不仅仅是一顿充饥的面食,这一只只汤团代表着苏州美食,是苏州的一张名片。通过这小小汤团,刘阿姨觉得自己逐渐融入了苏州这座城市。现在,每次有亲友来苏州玩,她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汤团中的奥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