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话语体系的建构

[江 苏 龙 网]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人工智能话语体系的建构

编者按: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延伸和扩展了人类能力的同时 , 也让人类生存面临一系列挑战 。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效应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人工智能话语体系的建构、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视角对此进行了研讨 , 以期引发进一步讨论 。

今天 , 与其说我们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威胁 , 不如说我们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构筑的话语体系所威胁 。 后者可能让我们变成现代版的堂吉诃德 , 在惶恐中与假想的风车进行战斗 。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中将人类当下的存在方式视为生命2.0版本 , 它意味着人类主要依靠进化获得硬件 , 即身体的基本机能 , 却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构筑软件 , 诸如人类的思维与创造力 。 而生命3.0 , 即今天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人工智能 , 则是能够“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的未来生命体 。 换言之 , 对于泰格马克这样的人工智能专家而言 , 其讨论范式早已不是机器如何模拟人的存在并构筑了对人类的威胁 , 而是相反 , 人的存在方式需要模拟机器(硬件、软件)来获得表达自身的套话语体系 , 正是这样一种话语体系统治了今天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 , 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无谓的恐惧:有血有肉的人类正在被可能拥有无限计算能力 , 同时又不知疲倦的机器所质疑与威胁 。 当然 , 目前更多的人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 , 他们勾勒出了一条实现美好智能化生活方式的基本途径 。 但不管是悲观主义视角还是乐观主义视角 , 其共有的是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方式:即基于机器的运行方式来理解人的存在方式 , 并在此基础上言说人与机器的比较性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