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互呛”孩子被劝转学,上哪儿说理去?( 二 )

  事情的缘起并不复杂。徐老师在群里发布元旦假期作业清单并附信息:请家长们监督孩子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语文作业。李青的爸爸在群里发言:“现在的六年级课程,叫家长监督按质完成,行吗?家长如果行的话,就不用费神费力把孩子送进学校了,在家自学还能省下一大笔费用呢。”徐老师则回应:“只是监督,喊你批改了吗?只是监督,监督何意?我断定你不能理解。”并在后面添加了掩口而笑的表情包。李青的爸爸觉得徐老师是在嘲笑他没有文化,于是就在群里互呛了几句。

  现在回头看这件小事,双方自然都有失当之处。涉事家长即便对老师的做法有不同意见,更好的表达方式也是私下交流,协商无果还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反映;而老师自然也该心平气和地解释。微信群虽是虚拟空间,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公众场合,在其他家长的强势围观下,“争强好胜”遇上“不甘示弱”,有时也难免战火升级。

  但双方“互呛”是一回事;把家长踢出群,甚至开除孩子,却是另一码事。如果说前者更多涉及个人素质与师德,后者则涉嫌权力的滥用。

  且不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和学校本就没有权力随意开除学生;单说学生从头到尾本就无错,岂能因为家长的一时失语,就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要而言之,此事的症结在于家长和老师没能恪守边界。当然,并非要求家长一味讨好老师,也不是说老师就要完全忍让家长的莽撞。身为常人,难免有情绪。但一个原则是,不能将这种原本情绪层面的问题通过权力的威胁来“摆平”,如此就过界了。

  随着公众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家校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牙齿都难免会咬到舌头,接触多了,自然会有摩擦乃至矛盾。因而,厘清家校之间的职责边界,是规范家校群促进家校关系良性运行的当务之急。

(实习编辑 刘汶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