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识平:春运,流动的中国在路上( 二 )

  今年的春运很暖 。 高铁上 , 一份“因地制宜”的贴心菜单 , 激发着吃货们的味蕾;一方手工制作的哺乳挡帘 , 为妈妈和孩子送上温馨呵护 。 无论铁路、民航 , 还是公路 ,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尽心尽力 , 一句提示、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笑脸 , 无不让归途增添了几分暖意 。

  在中国 , 很少有一件事像春运这样牵动人心 , 又承载了这样多的情感与记忆 。

  “春运”一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见诸报端 , 但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 , 春运真正成为“国民记忆”却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 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回家过年 , 与探亲返城的人流交织 , 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流动”场景 。

  曾几何时 , 人们带着铺盖卷通宵排队 , 绿皮车的厕所挤满了人 , “金鸡独立”动辄十几、甚至几十小时的“囧途”如家常便饭 。 一部春运史 , 承载几多乡愁 , 又映照出多少时代变迁 。 出行人次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亿人次增加到如今的近30亿人次 , 列车时速从40公里到提升到350公里 , 变化的不仅是数字 , 更是科技水平、组织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硬核”实力在攀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