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南通社会救助改革提速提质更提气

   核心提示: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 , 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 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 近年来 , 市民政局以改革为主线 , 通过完善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方式、发动社会参与 , 着力破解现行救助制度的“堵点”“难点”“痛点” , 将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抓实、抓细 , 努力让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共享脱贫攻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 。
社会救助|南通社会救助改革提速提质更提气
文章图片

重塑困难群众“急诊救助链”
       让海门区悦来镇村民小锋(化名)没有想到的是 , 一场大火让他的家付之一炬后 , 得到了如此多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 村委会号召村民捐衣捐被 , 邻居主动腾出家里的空房借住 , 特别是当地民政部门省去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审批、公示等一系列中间环节 , 直接给予急难型临时救助 。 小锋今天(20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最难的时候 , 收到了政府给的8520元临时救助金 , 真的是雪中送炭 , 帮助我渡过了难关 。 ”
        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 , 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 。
        为彻底解决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复杂、资料烦琐、部门间信息不通畅等问题 , 2019年底 , 市民政局专题研究、出台政策 , 进一步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 , 全面推进临时救助制度改革重塑 , 从救助的申请、受理、核查、审批、标准确定、制度衔接、监督管理七个方面进行系 统优化 , 让临时救助制度执行更便捷、更高效、更温情 。
        据了解 , 目前全市已将镇(街道)审批额度从目前的人均低保标准1倍提高到4倍以下(含4倍);对分类救助标准上进行了适度统一 , 要求在同一地区因同一事由申请临时救助 , 保持救助金额相对一致 , 规范了各地在临时救助金额审批上的自由裁量权;同时 , 在基层大力推广建立困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 , 在县、镇两级全面构建“临时救助+”的“急诊救助”模式 , 打造事前、事中、事后相互衔接联动的监督防范体系 。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 , 全市共计实施临时救助9702人次 , 支出964万元;人均救助额为993元 ,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7.3% 。
破解相对贫困家庭生活困难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 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 , 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支撑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在我市已经形成 。 该体系为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提供了制度保障 , 但这种“收入型”的贫困救助政策也有先天的局限性:以“收入”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 , 基本不考虑支出情况 , 无法精准反映每个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 , 存在政策覆盖的“盲区” 。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认为 , “十四五”后扶贫时代即将来临 , 尽快建立解决支出型贫困的长效机制 , 不仅要消除绝对贫困 , 还须解决相对贫困;不仅要兜住存量贫困人口 , 更要防止中低收入人群因刚性支出而返贫 , 这是民政部门的当务之急 。
       目前 , 致力于破解相对贫困难题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制度在南通各县(市)区全面推行 , 已成为众多因病致贫家庭的一大福音 。 家住如皋白蒲镇、身患尿毒症的村民陈陈(化名) , 其爱人在服装厂上班 , 月收入3650元;父亲在铸造厂上班 , 月收入3170元;再加上每月42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 , 单从家庭收入核算 , 人均月收入达到1448元 , 超过低保和低收入标准 。 得知情况后 , 如皋市、镇两级民政部门主动对接 , 参照《支出型贫困收入专项扣减办法》 , 每月核减其家庭刚性支出2210元 , 扣减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1006元 , 符合了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