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奉献·创新——“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冬季巡讲综述( 二 )


截至目前 , 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已持续18年 , 共发出2500多万元助学金 , 攒下了5100多个像梁晓芹这样 , 在阳光下奋斗的故事;见证了一个一个的奋斗梦想 ,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尽情绽放 。
讲好新闻故事 , 采访人员也需要在奋斗中坚守匠心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采访人员赵天 , 利用三年时间和同事们共同聚焦扬家“匠”二代的故事 。“找不到让自己心动流泪的故事 , 采访不到穿透人心的细节 , 绝不动笔 。”绣绷前 , 乱针绣大师莫元花将一根丝线劈成128丝 , 无数次穿针引线 , 绣出当地3000绣娘的锦绣生活 。以工匠精神打造的系列报道 , 很快收获10万+的阅读量 , 也让采访人员越发理解“匠心”的真正内涵 。
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 便是不凡 。连云港灌云县实验小学门口 , 交通辅警侍东亮坚守21年 , 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 , 守护孩子上学路的故事 。家长们将他的视频发在了网上 , 抖音播放量超过1亿 , 点赞近600万 。“校门前这段50米长的路 , 他每年要奔跑近260公里 。” 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主持人陈小璇讲故事娓娓道来时 , 听众分明看到 , 平凡岗位上的工匠精神将由年轻媒体人传承下去 。
青春邂逅泥土 倾吐满园芬芳
好故事从何而来?宣讲团成员讲述的故事 , 蕴含着共同特征——深入基层、扎根一线 , 只有青春邂逅泥土 , 才能笔吐满园芬芳 。
“没有知识 , 孩子们走不出小凉山 。我们不仅是在教书 , 还是在救人 。”从1988年到2020年 , 海安有217位教师前赴后继支教云南丽江宁蒗县小凉山 , 持续改变当地面貌 , 托起了小凉山明天的太阳 。为记录一代代海安人接续奉献的动人故事 , 海安市新闻信息中心日报部副部长缪凡走了4个多小时盘山路 , 来到平均海拔3000米的宁蒗县西川乡 , 跟踪采访、用心聆听 。她先后采访几十位支教老师 , 品读每一声“海安舅舅”背后的大写人生 。
上世纪70年代 , 淮安800多名军中男儿奔赴新疆 , 不畏艰难 , 参与天山公路修建 , 多名官兵牺牲 。从业18年的淮安日报社深度报道部负责人杜勇清决定和老兵一起重走天山路 。于是 , 一场长达6个多月时间 , 横跨6个省、11个市的“八百勇士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开始了 。杜勇清和同事们白天长途跋涉 , 晚上通宵写稿 , 连续作战 , 用新闻行动致敬英雄 , 相关作品获第二十三届江苏新闻奖 。
无论在西北边陲 , 还是苏北乡村 , 总有人用无私奉献回报这片热土 ,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 尽情挥汗 。
省委驻睢帮扶工作队队员、江苏广电总台采访人员谢洁是派驻徐州睢宁梁庙村的第一书记 , 通过引入远程教育、医疗等项目 , 在精准扶贫路上的真帮实扶 。“如今村子脱贫了 , 但是她还放不下这里的村民 , 她把接力棒交给了我……”睢宁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周娜用2年时间跟踪报道第一书记扶贫故事 , 并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行动中 。“我将扎根基层 , 用心见证、用情记录 , 继续把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讲给你听 。”
2016年春节刚过 , 省委驻徐州丰县帮扶工作队队员、南京医科大学原党委宣传部秘书赵宝主动请缨 , 担任经济薄弱村宋庄村第一书记 。他找资金、带项目、建学校、修村路 , 扶贫路上不拉一个贫困户 。匆匆脚步中 , 贫困村帽子脱掉了 , 赵宝的生命却永远停在了39岁 。“赵书记用青春和生命 , 兑现了扶贫干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庄严承诺!”演讲中 , 丰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郝允丹动情地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