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16年献血200次:别拔高个人 我不是什么英雄

坚持“平民的慈善事业”16年献血200次
武大“热血”博导在学生心中
播撒无偿献血的种子
武大教授16年献血200次:别拔高个人 我不是什么英雄
文章图片

【武大教授16年献血200次:别拔高个人 我不是什么英雄】潘教授展示自己参加各种马拉松获得的奖牌 , 鼓励学生们多跑步 。
武大教授16年献血200次:别拔高个人 我不是什么英雄
文章图片

潘迎春近一两年的献血证 。
武大教授16年献血200次:别拔高个人 我不是什么英雄
文章图片

学生向潘迎春咨询献血事宜 。
武大教授16年献血200次:别拔高个人 我不是什么英雄
文章图片

11月17日晚 , 潘迎春向学生们普及献血知识 。
11月17日晚 , 武汉大学一栋教学楼内 , 一堂面向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世界文明史》正在进行 , 授课教师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迎春 。 她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老师 , 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届“査全性教授1977纪念奖”等一系列奖项 。
课程结束 , 潘迎春放起无偿献血知识PPT , 展示自己的部分献血证 。 这并非是她第一次向同学们科普无偿献血知识 , 她说:“无论种子是不是会开花结果 , 但起码曾经撒下 。 ”
“不要拔高个人 , 我不是什么英雄”
“没有多么伟大 , 更谈不上是英雄” , 潘迎春倾向于将献血视为“和吃饭喝水一样的生活习惯” 。 最终打动她受访的缘由 , 是她想到“如果可以让更多人加入 , 宣传就宣传吧” 。
11月15日 , 潘迎春完成了第200次献血 。 截止到这天 , 她共献血达84900毫升 。 实际上 , 在她看来 , 这仅是16年献血生涯里平凡的一天 。
潘迎春和无偿献血的缘分始于2004年 。 武汉的8月 , 在烈日下走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 , 那天 , 潘迎春从武大蹬了半小时自行车 , 赶到中南商业大楼 , 在献血车上献出第一份200毫升全血 。 她回忆 , 此前看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后就打算参与 , “暑假时间比较自由 , 就骑着车去了” 。
后来 , 她又献过两次400毫升全血 。
全血献血间隔期是6个月 , 潘迎春了解到 , 成分献血的献血频率可以更高 。 2008年1月 , 她开始参与成分献血 , 这让她的献血打卡时间再度缩短 。
成分献血是在仪器提取血小板后 , 将其他血液成分还输体内 , 多数献血者是一个手臂采血 , 一个手臂还输 。 而潘迎春只有左臂的血管符合采血条件 , 每次只能单手采与还 , 加上每次她会选择捐献双份即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 献一次成分血 , 意味着要保持手臂在近3个小时的献血过程中纹丝不动 。
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副主任林卉介绍 , 潘迎春个人累计献血总量相当于捐献出了350多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
在完成第200次献血后 , 潘迎春的献血义举登上热搜 。 面对网友的赞赏 , 她云淡风轻 , “在我看来 , 献血可以说是平民的慈善事业 , 不过是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他人生命 , 为什么不坚持做下去?”
“如果真想坚持 , 什么困难都不可能成为阻碍”
新冠疫情发生后 , 作为长期献血者 , 潘迎春很快意识到 , 往日献血的主力军大学生不在武汉 , 血液库存必然紧张 。 “封城”期间 , 她先后5次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 , 经体检确认 , 成功献出8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 , 想出入武大校园并不容易 。 她与献血已近百次的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许云结伴同去 , 先请血液中心开出通行证 , 两人打印后将证明交到社区 , 再由社区开具出入证才能外出 , “看到一些献血者是骑着共享单车去的 , 这是发自我们本心的一种自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