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解读,是啥导致中外应用设计的差异如此巨大

美国热门应用倾向于更注重简约的任务驱动型,在向 “越差的越好” 致敬。而中国的应用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每个应用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表面上并不相关的功能(有的能巧妙地结合起来,有的只是随意粗暴地捆绑在一起),以此来吸引用户眼球和渗入用户的日常习惯。
脑海里浮现的一些例子:
微信之于WhatsApp【一个超级简洁的信息工具,界面像短信】,就像Emacs之于VIM(Linux文本编辑器)。除了短信,微信还有视频通话、新闻、支付、收藏夹、游戏中心、附近的人、听歌识曲和收发邮件。它的公众帐号平台(后文会提到)竟能允许硬设备与服务进行通信,而无需独立开发App。
百度地图含有天气、查找好友、旅游指南和一个完整的“钱包”模式。
腾讯地图让你发送音频明信片。
两者都有二维码扫描功能,毋庸置疑,必须有本地化团购导航。
新浪微博,中国版的Twitter,则做得更多。
新浪微博的“发布”按钮允许用户发布多达10种类型的内容,从“长微博”到“餐馆点评”通通都有。
当然,它也有一个跟“钱包”相关的功能。
在美国像雅虎一样包罗万象的 “门户网站” 主页 二十世纪初 就已经消声灭迹,但在这里这样的网站却很长寿,如新浪、网易、hao123和腾讯新闻。
尽管“普通”的App已经具备了类似门户网站的功能,但门户网站本尊的App看起来也挺吃香。
《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解读》-UI中国
-
我就摘抄一下。我个人倾向于 『越差的越好』的东西,但不排斥『越好的越好』的东西如果它真的够好。
封闭系统、门户、平台
Richard Gabriel的经典论文《“越差的越好”的崛起》(The Rise Of “Worse is Better”),第一次将软件设计中两种对立观点进行对比:
贝尔实验室开发的UNIX和C就是“越差的越好”的例证。
它倾向于小的,有些粗糙, 可交互 工具的集合。
【看完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解读,是啥导致中外应用设计的差异如此巨大】 而“做正确的事”/“越好的才会越好”(“the right thing”/“better is better”)的例证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Common Lisp, Scheme和Emacs。这种方法倾向于用更大、更全面、更整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