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破土记——建湖在全省首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三 )


吃下“定心丸” , 建湖县信心倍增 , 琢磨投融资机制创新 , 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这个项目 , 我挂钩!”陈平主动认领 。
既然整治合格后新增土地指标能变现 , 那么 , 如果有公司先“垫”钱让项目启动运行起来、最终“连本带利”回收 , 岂不两全其美?
2019年9月 , 全省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建湖县新农投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按每亩23万元预付给上冈镇 , 启动整治;同时预收储树新村和洋中村未来新增的两项土地指标 , 封闭运行 。县里还规定 , 按每亩18万元的“顶格”标准用于农民拆迁安置 , 确保农民拆迁不吃亏、安置少花钱、权益不受损 。
突破:从田块整治向生态综合整治转型
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 , 是项目整治的重要内容 。可省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是每亩1750元 , 整田块是够了 , 若兼顾周边生产要素配套 , 肯定不够 。
建湖县测算 , 如果一步到位提高到生态整治标准 , 每亩成本将达3500元 , 比省定标准翻一倍 。“这个钱花得起 , 也值得花!”县里拍板——整合涉农条口多项资金 , 弥补每亩1750元之外的缺口 , 对两个村的水、林、田、草等生态系统进行一体化整治 , 而非国家给多少钱就办多大事 。
建湖境内水网密布、耕地零星分散 , 像洋中村五组一户农民家4亩责任田竟分散在6处 。以往整地 , 多是局部填平补齐 , 整个地块仍有高有低 , 特别是一家一户的地界田埂很难突破 , 不仅占地方 , 也不适宜机械化作业 。
先改土地流转方式、后整地 , 是建湖的创新实践 。在这两个村成立土地合作社 , 将农户承包地整体流转 , 承诺以高于周边10%-15%的流转费对外发包 , 农户自然愿意 。接着 , 对入社农民零星土地“确权确股不确地” , 即按实际面积而不是原来地块计付流转费 。这样 , 原来一家一户的田埂、地界、垄沟等都可破除 , “碎田”变“整田” , 从而终结了“划田埂而种”的传统耕作方式 , 使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 。
收获:生产生活生态质量同步提高 , 关键还节地
从2019年10月项目动工 , 到2020年10月项目验收通过 , 历时一年 , 项目整治效果如何?
——从“望天收”到旱涝保收 。项目区过去大多是水灌不进、排不出的中低产田 , 田间渠少沟窄 , 家家户户“标配”小水泵用于“抢”水灌溉 。此次整治全方位 , 既治地更治水 。
从投入看 , 平田整地资金只占总投入的36.3% , 而开沟建渠费用占41.1% 。如今 , 每隔50米挖一条2.5米宽的农渠 , 再每隔50米挖一条3米宽的农沟 , 新建电灌站12座 , 建起农田水循环利用系统 , 促进高产稳产 。今年麦收已初见成效 , 亩均产量由352公斤提高到449公斤 。
——全程机械化耕种不留死角 。以往田块碎 , 农机作业与土地匹配度差 , 造成“大农机作业嫌大、小农机作业嫌小、大中小农机一起上”的浪费现象 。农机作业怎样实现地块效益最大化?
陈平把全县3个农机大户请到办公室商议 , 定下“土”标准 , 即按50米宽、500米长整“条田” , 让农机在田里不跑空趟 。按此标准 , 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坡变缓 , 机械化作业全覆盖 , 在全省率先实现从“以机适地”到“以地适机”的整治转型 , 农机作业费用同比下降1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