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80后工匠陈亮: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8年的“一微米大师”|人民日报


微米■80后工匠陈亮: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8年的“一微米大师”|人民日报
文章图片

陈亮调试仪器 受访者提供

江苏省无锡市是我国的工业重镇 , 若论面积无锡在江苏省13市中仅排第11位 , 但它却拥有着江苏省最高的人均GDP 。
这座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地级市 , 是我国民营企业孕育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 在太湖之滨 , 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 , 书写着中国精密工业制造的故事 。
在这里 , 有这样一位80后工匠 , 他个子不高 , 长相普通 , 却拥有一双神奇的双手 。 经他手研发出的工业模具 , 精度可以控制在1微米之间 , 相等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1/60 。
他就是陈亮 , 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 。
从业18年来 , 陈亮不断淬炼技艺 , 从学徒工一路成长为技能大师、国家级工匠 , 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 , 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 陈亮带队研发的新生产技艺甚至填补国内空白 ,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 , 荣获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 。
2019年陈亮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并当选全国最美职工 。 今年 , 陈亮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人选 。
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8年
1984年 , 陈亮出生于江苏省宿迁 , 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 1998年 , 陈亮来到无锡 , 就读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四年后毕业进入到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微研)成为一名学徒工 。
陈亮来到微研时 , 微研在行业中已有一定的名气 。 1998年微研攻克了空调翅片模具的研发 , 在和国外大公司同等精度的情况下 , 成本仅有对方的三分之一 , 奠定了微研在行业中的地位 。
微米■80后工匠陈亮: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8年的“一微米大师”|人民日报
文章图片

空调翅片模具 受访者提供

工业模具的加工是非常精细的工作 , 分毫之差决定着产品的品质 , 甚至是产品的成败 。 一款模具的打造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 从粗加工到细加工 , 工序逐一精细 , 对师傅们技艺的要求越高 。
想要成长为技艺大师 , 并不容易 。 每一个新员工都要从学徒做起 , 做到对生产流水线整个过程了然于胸 。 大部分人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 , 而陈亮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
走的比别人快 , 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里 , 要付出更多甚至成倍的努力 。 陈亮是从铣工做起 , 这也是粗加工的第一步 , 是最脏最累的活 , 四下飞溅的铁屑 , 沉重的料材……
在300米车间长廊的另一头是精细加工车间 。 每每路过 , 陈亮都会盯着里面的老师傅看 , 看到他们在操作精密仪器就觉得眼馋 , 我要是能在这里工作该多好啊 , 他心里想 。
但他知道想要成为技术能手 , 不能急于求成 , 稳扎稳打是必经之路 。 学习过程无法缩短 , 但时间可以重新分配 。
每天下班后陈亮会主动留下来多干一些活 。 到了晚上回到出租屋的陈亮 , 也没有闲下来 , 他拿起桌上省吃俭用买来的数控机床专业的书籍 , 继续学习 。 就这样 , 陈亮在微研一干就是18年 。 300米长的车间长廊 , 见证了陈亮茂密头发逐渐稀疏 , 也见证了陈亮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技能大师 。
逼近一微米之路 , 无名的砂轮碎片奖牌
进入21世纪 ,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 数控机床也开始和电脑软件有了衔接 。 想要掌握最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 , 就必须先掌握信息技术!
微米■80后工匠陈亮: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8年的“一微米大师”|人民日报
文章图片

陈亮的电脑 吕琦娃/摄

2004年 , 陈亮砸下重金9000元买了一台电脑 , 配备了当时最好的组件 , 为此他省吃俭用了一整年 。 在他看来 , 买电脑这件事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
这台电脑陪陈亮一起度过了十多年时光 , 现在这台旧电脑依然在他家的桌子上 , 被陈亮擦拭的锃亮 , 仍可正常工作 。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 工友们评价陈亮对机器比对老婆都好 。 每次做完工 , 陈亮都会把机器擦的干干净净 。
从业18年 , 陈亮和机器相伴 , 对机器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感情 。 机器和人一样 , 如果用心相处 , 你和机器的感情会越来越深 。 它今天表现怎么样 , 和湿度、温度都有关系 。 只有熟悉、了解机器的‘脾气’ , 才能和它相处好 , 它才能帮你 。
对机器像对家人一样的陈亮 , 也收获了机器对他的爱与奖励 。
工艺流程的熟稔给陈亮打下坚实的技艺基础 , 也给了他追求和淬炼更精密技艺的十足底气 。
有准备的人才能接得住机会 。 在陈亮干粗加工的第五年 , 微研接到了电视机定位销订单 , 要求精度控制在2微米 。 当时 , 国内企业多使用传统刀具加工 , 精度一般只能达到4微米 , 无法达到产品要求 。
燃眉之际 , 公司高层突然想起陈亮 , 觉得他平时就爱钻研 , 点子多 , 决定让他试一试 。 刻苦钻研了不到一个星期 , 陈亮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
打破常规思维 , 才能寻找到出路 。 铣和磨本是模具制造中的两道工序 , 陈亮不拘泥于固有思维限制 , 创新大胆地通过移植工序 , 在刀具上加入精密砂轮 , 将二者组合使用 , 实现了铣和磨的双重功能 。
然而 , 方案有了 , 在工艺中该如何实现?砂轮怎样装到加工中心机床上去?装上去后 , 如何解决几万转砂轮高速旋转动平衡的问题?国内外没有经验可循 , 一切要靠陈亮和团队摸索 。
在艰难的研发过程中 , 失败总是如影随形 , 陈亮将试验破损的砂轮挂在脖子上 , 时刻激励自己:失败时 , 这是鞭策我的警钟;成功了 , 这便是一块无名的奖牌 。
精益求精 , 是陈亮对技艺的基本要求 , 从未有过动摇 。 陈亮给自己制定了一条工作准则:再仔细一点点 , 离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在不断尝试中 , 陈亮和团队终于成功了!陈亮也因此一战成名 , 被同事和客户们称为一微米大师 。
成为一微米大师后 , 陈亮发现自己的梦想可以更远 。
技术报国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
2014年 , 清华大学慕名到微研开展校企合作 , 共同承接国家863重点课题 。 这个课题是高端柴油机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项目 , 在实验室研发成功并申报专利后 , 却由于产品性能不稳定而迟迟无法产业化生产 。
已经成功挑战一微米精度的陈亮再次挺身而出 , 带队攻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