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出租车,滴滴打车到Uber,产品逻辑是怎样演变的

作为入门级的业内人,我恬不知耻的过来回答以下,如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我个人觉得出租车和滴滴不是一个领域的,或者说逻辑上完全不相关。出租车的逻辑是这样。有人需要从不特定的出发点去不特定的到达点,长途汽车,公共汽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就向市场或者道路投放可以随时上下客的车辆,为了保证不特定乘客的利益,实行专营制度,便于控制从事出租汽车服务的公司数量和投放的车辆数量,便于随时根据情况调节。(所以大部分出租车公司初期都是国营,后面才慢慢放开,但管理的思路和逻辑是一致的)滴滴(我们先说滴滴打车,也就是滴滴的出租车业务)利用现有的出租车,结合互联网应用,结合手机的定位功能(高大上点叫LBS),乘客可以实时看到出租车的位置,出租车司机也可以实时看到乘客的位置,前提是双方都由支持LBS且可以安装app的智能手机。那么打车从司机漫无目的的扫街,乘客站在路边扬招变成了,乘客通过app发送上车点,下车点信息,司机根据上车点和乘客路线选择性接单,上线专车业务前出租车上的app一直响个不停。uber,滴滴专车是纯粹的利用司机,乘客的定位信息,并且结合app和后台的数据,调动现有的租赁公司车辆为乘客进行服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uber对于数据的分析及利用,高峰价格自动上浮,叫不到车的地方价格上浮,由此引导区域内的车辆均衡,等于是在uber的车辆里面引入市场机制,模型设计的很好,而且未来值得期待它变得更加智能,可以很好的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我个人私下以为,后者的逻辑都是从定位功能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其实脱离了车辆,换成自行车(阿姨,装修工等)也一样玩的转。
■网友
出租车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出租车数量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所需出行车辆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一个基本需求不能满足,很多大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经常打不上车。滴滴和快的创始就是满足这样的基本需求,通过APP呼叫到那些零散的出租车和合理的加价使得自己能打上车,通过这种方式调节地理上出租车的合理化分布,降低出租车空驶率。 到了后来,滴滴和快的还有国内的其他一些打车软件认为基本的需求已经满足,开始着手满足一些高端人群和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快的推出1号专车,滴滴也推出了专车模式,这一商业模式的特点就是高端,价格比出租车贵,车辆比出租车好。 2015年,打车行业崛起了一匹黑马,那就是Uber,Uber的商业模式并不是解决高端人群的需求,而是从价格上面切入,而便宜的方式就是引入私家车资源,利用闲置时间拉客,赚点外快,因为不用像出租车每月上交份子钱,所以打车费用比出租车低很多,这一优势使得Uber在15年上半年迅速在一线城市铺开。产品和需求分析 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一步一步满足的,打车也是如此,先满足基本需求,能打上车,后面再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比如个性化需求以及更高的社交需求,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就是利益需求,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成本的不断下降,人们对于便宜东西的追求永不过时,Uber就走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专车则走了个性化的道路,如下图所示从传统出租车,滴滴打车到Uber,产品逻辑是怎样演变的

国内的出租车价格这两年不断飞涨,但是出租车行业一直处于半垄断的状态,别人即使想插手,也得先取得营运牌照,所以出租车行业在传统社会准入门槛是比较高的,所以一旦加入了互联网因素,资源的充分利用、供应链的变革势在必行,价格的不合理性就更加突出,在当前这个阶段,对于利益需求的满足比起个性化需求满足更加重要。去年年底推出的打车专车产品不温不火的原因就是细分的太早,过早的满足个性化和小众市场,在当前看来,Uber和以降低出行费用为目的的商业模式更加受到大众市场欢迎。 所以在我看来,出租车行业的发展路径应该是这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