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投资Uber,双方就汽车租赁和无人驾驶领域进行合作。怎样看待各大传统汽车厂商与出行共享公司的合作

现在共享出行非常火热,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传统行业也有很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我也对这个问题研究了很长时间。下面是我的理解,欢迎题主和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和我一起共同探讨。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资本的特性是追求利益,这可以解释全部对共享出行的投资,但对于而汽车制造厂投资共享出行,则不仅仅是利益问题。下面我进行逐一的分析。一,追逐收益我们都知道,资本是追逐超额利润的。而超额利润的获取只能在某个行业的萌芽期和发展期才能获得,而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不存在超额利润。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资本市场追逐概念要多于追逐利润,或者说实业。更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是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而现在的共享出行行业发展水平应该是处于萌芽晚期或者发展早期阶段。 【丰田投资Uber,双方就汽车租赁和无人驾驶领域进行合作。怎样看待各大传统汽车厂商与出行共享公司的合作】 丰田投资Uber,双方就汽车租赁和无人驾驶领域进行合作。怎样看待各大传统汽车厂商与出行共享公司的合作

时间上看,新的意义上的共享出行产生于2000年,也就是zipcar的诞生。也就是到目前为止,共享出行发展了16年的时间。而对于这种影响深远的有能力彻底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新产业而言,我认为也仅仅是过了萌芽期,各种共享出行的模式的运作方法也才刚刚清晰,政府的监管方式刚刚步入正规,顾客的认知和消费习惯也才刚刚建立,因此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从地域上看,共享出行的覆盖范围也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在二三线城市和郊区(目前来看,国内国外情况都是相似的)的业务覆盖和用户习惯培养来说,还有很多空白,没有人涉足。从业务上来说,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大城市上班族通勤和日常的出行,而比如旅游,跨省探亲,开学季学生流动潮等,并没有进行专门的覆盖,还有很多新的出行需求可以挖掘。目前的共享出行仅仅是覆盖了人们最广泛的需求,虽然其可能也是利润最高的需求,但其他需求也是会产生利润的。最后,再从汽车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汽车行业目前公认的四个发展方向分别是无人驾驶、新能源、共享出行和车联网。这四个发展方向是相互促进的。比如,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取代司机,还能够增加车内有效的载人空间,车联网能够更智能的调配车辆,新能源汽车在更长的行驶里程下费用会显著低于内燃机汽车等等,这些都是会促进共享出行的发展。共享出行作为技术难度最低的一项技术最先发展起来,之后的这三项趋势的任何一项有了突破,对于共享出行都会产生很强烈的促进作用。因此,共享出行还有市场、成本、效率等方面的潜力可以挖掘。以上可以看出,共享出行还处于发展早期,处于萌芽期晚期或者发展期早期这个阶段。是资本追逐的重要目标。与发展阶段无关,与利润有关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掌握人们的出行,能够衍生出方方面面的其他收益,比如广告,根据人们的出行地点可以很精准的投放广告。再比如大数据,人们的出行数据是绝对意义上的金矿,掌控人们的出行媒介能够衍生出很多咱们能够想象得到或者想象不到的新的利润点,甚至能够产生出全新的行业。综上所述,共享出行有足够的利润点可挖,产生超额利润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宠儿。而对于题主的问题,整车制造商与共享出行公司的合作(主要是投资),除了收益问题,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窥探他们的动机,但是我们可以看看主机厂可以得到的好处。还是回到行业趋势分析。从上面的分析看,共享出行方面的还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可挖,人们的出行需求会越来越多的从传统形势转化为共享出行。然而人们的出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汽车销量会受共享出行的影响逐渐下滑。汽车行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目前行业成熟度非常高。再结合新技术对出行方式的分流,汽车制造行业会逐渐进入衰退期。根据滴滴的调查,超过50%的打车用户不会再考虑购买汽车。而从更大的层面来看,这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就通过共享的手段提高是每辆车使用效率,在出行需求不会明显增多的情况下,车辆数量必然减小。这一点,整车制造厂们看到的非常清楚。他们需要为自己以后的生存提前做准备。因此,投资共享出行的整车制造公司还会有下面的好处。二,资本层面,整车制造厂的股价长期看跌,因此资本家会希望将自己手中的股票更换为更有潜力的股票。通过企业间投资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本的转换,进而稀释投资风险。三,技术层面,共享出行对行业影响深远,但显然整车制造厂还是会存在的。随着共享出行的规模继续扩大,现在的汽车设计理念将不再适应共享出行的需求。根据麦肯锡的研究,2035年用于共享出行车辆可能会达到总车辆的30%,因此提前研究适用于未来需求的汽车将会提高汽车制造厂的生存概率,甚至可能会因此扩大自己企业的规模。因此选择与出行企业合作,使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四,产业链层面,原本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整车制造企业将会成为共享出行企业的供应商。顾客就是上帝,对无法垄断的企业来说也是真理。面对出行服务公司的大批量订单,现在看来,同质化严重的整车企业无法取得定价权,将面临激烈竞争,也就是利润的减小。因此通过取得股份的方法可以提高以后在订单问题上的话语权进而保护自己的利润。在最近几年共享出行的发展上,国际巨头整车制造企业的眼光不可谓不长远。分时租车兴起后,众多主机厂进入这一领域寻求发展,包括戴姆勒car2go,宝马的DriveNow,大众Quicar,雷诺Bluecar,丰田Rakumo,菲亚特Enjoy,奥迪On Demand,福特Ford2go,等等。其中戴姆勒的Car2go项目运营了超过13000辆汽车,拥有一百万的会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共享企业。但出租车模式共享出行的快速突然兴起使分时租车相形见绌,订单量、用户数量等都不是分时租车可以相比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租车形势可以使用社会上已有的众多闲散资源,可以轻资产运营,而租车需要重资产运营(p2p租车可以不受资产影响,但是面临信任问题),必然会限制其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与打车软件公司坚决冲破各种阻碍,以及资本市场的加速催化也有关系。毕竟发展形势很清楚,投资出租车形式共享出行服务风险很小。我相信,共享出行,尤其是打车软件如此快速的发展出乎所有整车制造企业的意料,现在共享出行服务似乎已经进入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与其说是通过投资的形势加速双方合作,我更倾向于整车制造企业在买票入场,防止自己被淘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