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扶|
从西藏的林芝到山南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走了11天 , 每天换一个地方换一家住所 , 这种在高原上的行进式采访 , 要承受极大的身体考验 。 但一行人没有人掉队 , 也没有人抱怨 。 每到一地 , 采访人员们往往忘了在高原走路说话要“慢一拍” , 表现出的是兴奋和采访欲 。
【智扶|】吸引采访人员的是西藏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 是采访对象在讲述中不经意流露出的自信和自豪 , 是高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付出 。 总而言之 , 西藏人变了 。 西藏人整体知识水平、教育水平、综合素质的提高 , 是西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保障 。
采访中 , 我们认识了一些通过西部计划西藏专项招募 , 从内地省份大学毕业来到西藏的大学生 , 这些有知识的年轻人在乡里、县里表现很积极 , 充实了基层力量 , 改善了人才结构 。 在林芝巴宜区色果拉村 , 采访人员偶遇穿着红背心的年轻志愿者苏凤婷 。 小苏2016年毕业于福建林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 毕业时报名加入西部计划西藏专项来到西藏 。 两年半的志愿者服务期满之后 , 她主动选择继续留在西藏工作 , 通过考录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 。
我们还采访到了一些援藏医生 , 他们在这里治病救人传授知识 , 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 。 舒春是安徽铜陵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 , 是来山南市浪卡子县短期援藏的一名医务工作者 。 她与藏族医生、医院干部职工们一起加班加点 , 帮助当地医务工作者培训各项操作技能 , 全力做好二级医院创建工作 。 病人信任她 , 对她的工作很满意 , 她本人也收获满满 。
这些援藏行动 , 我们将其称为“智扶” 。 持续性的、源源不断的“智扶” , 对西藏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 也是长久而深远的 。 因为只有人才是“变迁”的真正创造者 。
数据显示 , 2016年以来 , 有2100多名志愿者选择留藏工作 , 5600多名干部人才参加援藏工作 , 5400多名内地专家学者进藏授课 , 近3万名本地干部人才到内地学习培训 , 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6000多名……力度越来越大的“智扶” , 为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心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 , 愿更多的优秀人才在雪域高原绽放活力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陈学慧)
推荐阅读
- 爱心助力教育西藏藏北教职人员迎来新年礼物
- 西藏航空一机长执飞过程中身体不适降落后送医去世
- 西藏首台5G网络车载移动CT仪器投用
- 西藏拉萨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两台垃圾清运车
- 27名西藏参赛选手亮相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
- 西藏585个气象扶贫公益岗位助力农牧民减灾增收
- 西藏|考生报考要当心,千万别"张冠李戴"!这几所大学校名与地址不符
- 炎炎夏日,推荐个旅游的好去处
- 全面小康|
- 林芝举办响箭文化旅游活动迎接独立“最早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