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在浓浓乡愁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武进区:在浓浓乡愁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因河而名,位于运河边的武进区牛塘镇
在浓浓乡愁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有河的地方就有城市、有河的地方就有文明 。千年古运河静静流淌,一座座城镇因之崛起、繁荣,无论世代如何变迁,大运河永远是流域百姓最深沉的乡愁和最炽热的情怀 。武进区牛塘镇,这个被运河文化深深影响的乡镇,细数它的过往,运河始终与之为伴,运河就是这个乡镇的灵魂和血脉、历史和未来 。
|武进区:在浓浓乡愁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章图片

丫河,古运河畔的一个美丽乡村,它被运河包围,它因运河而名 。武宜运河与孟津河在此交汇,形如“丫”字,因此得名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丫河村,书写着属于她的不朽传奇 。
以河命名的街与桥,如今已不复存在
武宜运河,分为新武宜运河段和老武宜运河段,老武宜运河曾用名南运河 。武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北从常州市西门龙嘴处分出向西南,经马公桥向南,到丫河一分为二,一支沿滆湖东岸向南直达宜兴西氿,另一支向西沿滆湖北岸,转向西南,直达宜兴临津荡 。据清道光武进县志记载,此河为唐刺史孟简疏浚,故名“孟津河” 。
|武进区:在浓浓乡愁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章图片

2004年,武宜运河拓浚改道,运河改道段从武宜运河与孟津河交汇的丫叉处把丫河街自南向北一分为二,“丫河”成为“十字河” 。
横跨在武宜运河与孟津河两河相交处的孟津河河口,东西走向,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的周围成为古镇的闹市区 。拱桥建筑年代,据年过80的范荣大老人听他的爷爷说,元末明初时丫河桥就已架立在水流分向宜兴、溧阳的“丫”字河交叉处的孟津河河口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动于丫河一带及滆湖芦苇丛中 。新四军曾隐蔽在丫河桥桥栏边,伏击日本侵略军轮船,迫使以后日军轮船不敢轻易往返 。后来,因南运河防汛工程,丫河桥被拆除 。
从前的丫河是运河畔重要的河埠头,大运河上货船如织,凡从南往北至常州,或由北往南至宜兴,或过湖至金坛、溧阳的船只,无不途经丫河 。水路的通达造就了这个明清时就富庶一方的繁华街镇 。
沿河而建的丫河街,原长约500米,东起东街、西至西街,街道狭窄,不足4米,街面铺设条形青砖,屋宇低矮,依河而建,街两面分设店铺 。丫河每月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为集市日,商贾云集,人流如潮,十分热闹 。
1971年起,滆湖围垦造田,丫河成为远离滆湖的内港,同时,部分渔民上岸定居,鱼市逐渐消散,商业日趋萧条 。2004年,武宜运河拓浚改道,运河改道段从武宜运河与孟津河交汇的丫叉处把丫河街自南向北一分为二,“丫河”成为“十字河”,丫河街便不复存在 。
防洪挡墙、节制闸让母亲河显温柔本色
运河滋润了丫河、养育了丫河,但枕水而居的丫河人民也深受水灾的困扰 。过去的几年里,每逢汛期,沿运河一带的村民都要遭遇一次河水漫堤的危机 。武进区和牛塘镇高度重视丫河的防洪问题,出资1.6亿元在运河两侧修建了6.5米高的防洪挡墙 。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建设,超3公里的防洪挡墙2017年建设完毕,沿线配套的20个排涝站也建设完工 。丫河人民有了这道挡墙的保护,从此可以免于水灾的侵袭 。同时,作为全常州市“大包围”工程的重大项目之一——南运河节制闸恰巧选址建设在丫河村旁的运河中,这个节制闸在全市遭遇洪水灾害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河,重现了丫河母亲河的温柔本色,继续在这个古老的村落旁款款流淌 。
放河灯,承载了思念、寄托着愿望
过去,每逢中元节这一天,丫河村运河边的村民有“放河灯”之习俗,把一盏盏手工制作的荷花灯放入运河水面之上,任其自由漂游,以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在丫河当地,多用厚彩纸剪成荷花状,固定在可供漂浮的泡沫板上,中间放上蜡烛,点燃即可放入水中任其漂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