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对阅卷组长卖书讲课的质疑别跑偏了( 二 )


但在了解阅卷流程和阅卷组长职责后 , 就会发现 , 阅卷组长主编作文书出版 , 并不涉及利益输送 。
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就明确 , 阅卷组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整个阅卷工作 , 并在阅卷出现偏差、分歧时进行处理 , 如果阅卷没有出现分歧、偏差 , 则一般不需要组长出面 。 从权利义务的角度讲 , 出书是其权利 , 不出书并非其义务 。
把阅卷者出书简单类比为“既当教练又当裁判” , 很可能没有搞清阅卷规则和阅卷者职责 。
首先 , 阅卷者在阅卷时并不知道被阅者是谁 , 阅卷组长也很难因为考生买了自己的书就暗箱操作、乱给高分 。
其次 , 高考满分作文每年几十上百篇 , 不同风格都会有点评 , 阅卷组长没法要求所有满分、高分作文都按自己书籍上的标准来 , 进而用权力公器为卖书铺路 。
质疑|对阅卷组长卖书讲课的质疑别跑偏了
文章图片

▲澎湃视频截图 。
3.作文“撞脸”背后有猫腻 , 失之武断
还有些人质疑 , “《生活在树上》与陈建新在《高考作文实战实训》里收入的满分作文《书写自我的生活》在语气、结构上相近 , 应予重新审定 。 ”
但“语气、结构上相近”是个相对含糊的定性 。 细看两篇文章 , 文风确实有如出一辙之处:都喜欢引经据典 , 都有些晦涩难懂 。 但要说语气、结构相似 , 就有些为指控而指控了 , 二者更谈不上雷同 , “撞脸”一说也有些泛化了 。
还应看到 , 文无定法 , 但也“文以类聚”——总会有些类型 。 高考作文那么多 , 不能说风格类型“相似” , 就断言似乎存在事先约定、暗通款曲的情况 。 那样也忽视了阅卷程序的“随机性”与“匿名性” 。
说满分作文作者和陈建新是“师生关系” , 只是凭空想象 。 这里要明确的是 , 一篇作文要碰到指定的阅卷者 , 概率可能不到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 一篇作文最终要由阅卷审查组审查 , 更是偶然 。 每年参与阅卷的老师众多 , 所有考生的信息屏蔽 , 阅卷老师通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阅的是谁的试卷 。 “事先约定说”想当然了 。 考生要迎合阅卷组长的口味拿高分 , 恐怕也不现实 。
4.阅卷组长很难一言堂地拍板满分
事实上 , 引发争议的满分作文曾先被评了39分 , 之后又有两位阅卷老师打了55分 , 而陈建新对此文颇为推崇 , 于是就有人就根据这一评分过程 , “脑补”阅卷场景 , 把阅卷组组长的权力想象得极大 , 可以篡改作文分数 , 可以“一言堂”地任意决定考生的作文分数 。
但从高考阅卷流程上看 , 阅卷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整体阅卷工作 , 并不能干预对具体学生的评分 。
通常而言 , 一篇作文要进入审查组审查环节 , 前提是两名阅卷老师的评分相差5分以上 , 如果相差5分以内 , 按平均分计分 , 超出5分 , 自动发给第三名阅卷老师评分 , 再进入审查组 。 审查组在审查时 , 也是由集体讨论评分 , 而不是组长一个人说了算 。
让质疑回归专业 , 别让专业事务讨论口水化
平心而论 , 高考满分作文发布后 , 引发社会争议、质疑 , 都是正常景象 。 《生活在树上》该不该得满分 , 确实有不小的讨论空间和商榷余地 。
但高考作文阅卷说到底是专业事务 , 质疑专业事务 , 需要坚持基本的专业立场 。 若把严肃的专业事务讨论导向“口水仗” , 凭着想象情节认为阅卷组长一手遮天 , 将阅卷组长的权利义务无限扩大化 , 那质疑箭头很可能失去了准星 , 让伪问题替代真思考 。
值得一提的是 , 高考阅卷者和命题者不同 , 国家和地方层面对命题者参与主编图书、讲座的确有明确规定 , 因为这有泄题的巨大风险 。 而阅卷者是在高考结束后才进入阅卷环节的 , 且阅卷基本上是流水操作 , 阅卷者点评作文并不会涉及什么机密 , 而是让考生和家长更了解阅卷规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