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PUA了吗? 律师、心理专家告诉你该怎么做( 二 )


职场PUA是长期、频发的恶意行为
我个人认为 , PUA是一种存在于上下级关系或地位不平等主体之间 , 一方主观恶意地对另一方持续性地实施凌虐、操纵行为的现象 , 严重的会导致出现自残、自杀等后果 。 我不否认现实中存在PUA , 但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正常的批评教育、对工作不满意的表达、指责就是 PUA , 应当理性地作出区分 。
到底什么情况算PUA?目前在法律上尚无法作出界定 。 不过 , “职场PUA”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分析:1.主体之间应属于上下层的关系;2.一方主体主观是恶意的;3.实施的行为是长期、频发的;4.行为已经超出了工作的正常、合理范畴 。
但如果只是偶然现象 , 归为人身攻击或职场暴力则更合理一些 。 比如近日媒体报道的“成都某公司2名员工因业绩不佳被罚吃‘死亡辣条’送医”事件 。 当事人表示 , 公司还有其他惩罚比如吃苦瓜、柠檬、辣椒、跑步等 , 还威胁员工不要做一些无谓的抵抗 。 类似这样的职场问题 , 在法律上一般是通过解除劳动合同来解决的 。 根据我国的《劳动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 , 向法院提起诉讼予以解决 。
但“职场PUA”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 则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 , 职场PUA侵害了一方的人格权 。 法律规定了民事主体的人格权是受法律保护的 ,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 根据新颁布的《民法典》第991条、第995条、第996条的规定 , 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 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二 ,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给一方造成了轻微伤 , 那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行为人可以进行拘留并处罚款;
第三 , 如果情况严重 , 给一方造成了轻伤、重伤、甚至是死亡 , 受害人对行为人的行为不能反抗 , 则可能构成《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 目前新闻中提到的PUA多是以言语为主 , 如果构成刑事犯罪 , 那需要证明行为人与受害人的死伤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 。
一般情况下 , PUA主要是通过凌虐受害人 , 造成其精神抑郁 。 “职场PUA”与“职场暴力”的区别在于 , 它是一个长期、频发的实施行为 , 甚至可能会涉及到民事、行政、刑事等三类法律责任 。 比如“北大女生疑遭男友PUA控制后自杀”事件中 , 我们需要明确她的死是否与男友的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在法律上承担责任 , 需要证明行为与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 比如二人相约自杀 , 一方死了 , 另一方没死 , 那就要看没死的这个人有没有实施自杀行为 , 如果实施自杀行为 , 但很幸运没死 , 那就不追究其自身的刑事责任 , 如果根本主观就没有要实施自杀的意思 , 那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
而PUA中的“自杀鼓励”是诱导已经“听从”于自己的受害人做出诸如割腕的自杀行为 。 细探此处“鼓励”的表现形式 , 我认为 , 这种情形下的“鼓励”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他人已有自杀意愿基础上的“鼓励” , 更有使他人从没有自杀念头发展到产生自杀念头的意味 , 这无异于教唆犯罪中的使他人从无到有地产生犯罪意图 , 行为人的教唆在受害人自杀的过程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 , 对生命构成了紧迫性的威胁 。
在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中 , 帮助、教唆自杀的行为一般是按照故意杀人罪进行处理 , 同时结合行为对死亡结果的原因力大小 , 情节较轻的 , 故意杀人罪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
因此 ,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里面遭受了PUA , 一定要学会沟通 。 沟通始终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 如果沟通无果 , 当事人就要注意留存证据 , 比如一个月、半年期间形成的录音、录像、微信聊天内容 , 当事人的陈述 , 证人的证言等证据 , 并提起仲裁、诉讼 , 以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