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考结束后的另一场的“战役”特写|择校( 二 )


咨询现场还有一对考生是双胞胎姐妹 , 她们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和父母产生了“分歧” 。
谈起两个女儿 , 作母亲的谢琼无法掩饰自豪 , 她兴致高昂地介绍道 , 姐姐张晴高中读的是理科班 , 想报考财经专业 , 妹妹张羽高中读的是文科班 , 所以想学习新闻专业 。
“她们在学校组织的活动 , 包括参与社团都很活跃 , 起初我不同意她们这么折腾 , 但她们一起跳舞、一起主持真的很好看 。 ”谢琼说完话锋一转 , 在她眼里特别乖巧的两个女儿 , 今年却在报考院校和专业选择上和自己“不同调” 。
谢琼希望理科班出身的大女儿张晴能报考“985”或“211”一类的名校 , 并攻读医学或者教育学 。
“我觉得女孩子不要那么辛苦 , 只要工作好找、稳定这样子 , 越老越吃香 , 医学是只要你肯干就会有收获的一个职业 , 老师呢 , 有寒暑假 , 还可以兼顾家庭 。 ”谢琼对澎湃新闻称 , 作为长辈 , 她的建议通常是基于现实生活出发 。
大女儿张晴则持有不同意见 , 她表示自己更喜欢会计、计算机和经济专业 , 这让谢琼略微有些失落 。
“我说话没有分量 , 以前孩子都很乖 , 但她自己的事 , 很有主见 , 那就变成我做不了主了 , 现在很纠结 。 ”谢琼说 , 原本她还考虑过让大女儿报考上海海关学院 , 并在读到大四时报考公务员 。
“听说(公务员考试)通过率很高 , 这比大学毕业出来再考好多了 。 ”谢琼说 , 即使自己事先为此打听各方信息、做了大量规划 , 但在填报志愿时 , 她已很清楚地感受到女儿们长大成人 , 未必会听取她的建议 。
女儿|高考结束后的另一场的“战役”特写|择校
文章图片

招生也是一场战役 , 全国各大知名院校都希望招到优秀学生 。
理想和现实
高考分数公布后 , 一些考生只能和理想“暂别” 。
陈阅高中就读于厦门一所重点高中的理科实验班 , 这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 , 位列福建全省7500名左右 。
她原本对自己的预期是2000名左右 , 未料想成绩令她大失所望 , 感觉这次“大崩了” 。
“我的心态开始有点波动 , 但后来想既然上不了好的综合类大学 , 就不和大家争了 。 ”面对现实 , 陈阅很快调整了心态和方向 。 她希望学习法律专业 , 经过对国内几所政法大学的比较 , 最终决定报考西南政法大学 。
原因也很简单 。 “我喜欢吃火锅 , 很喜欢重庆这这座城市 , 所以内心是接受的 。 ”陈阅说 , 法学要求的一些能力 , 比如语言组织、法学逻辑、记忆等 , 她认为自己具有一定优势 。 父母对此也力表支持 , 理由是学习法律出来“好就业” 。
“最起码可以当律师 , 今后自己再去考研 , 我是想走体制内的 , 我家里人也是有走体制内的 。 ”陈阅说 , 她信心满满地规划着未来人生 。
究竟是院校重要 , 还是专业重要?这也是让考生和家长纠结的事儿 。
双胞胎考生中的小女儿张羽同样目标明确——报考中国传媒大学 , 而且愿望很强烈 。
“不管分数考多高 , 哪怕能上985的分数 , 她也只想上中传 。 ”谢琼说 , 张羽在学校社团很活跃 , 她的理想就是能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新闻 。
高考成绩出来后 , 张羽的分数也处在“尴尬地带” 。
“在中传读不到好专业 , 比如法学和经济学 。 ”谢琼说 , 如果张羽报考中国传媒大学 , 此后必定还要在本校考研 。
如何在兴趣和就业之间取得平衡 , 也是摆在大量考生和家长面前一道“考题” 。
“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专业 , 但因感觉没有很好的就业 , 极有可能放弃 。 ”厦门一所重点中学的林敏说 , 他是该中学重点班的理科生 , 三年苦读 , 却让他对理工失去兴趣 。
今年林敏的高考成绩处于福建全省偏上水平 , 却远够不上平日水准 。 他原本也想报考上海财经大学 , 但依照目前的分数来看“不太好上” , 于是决定报考中央财经大学 。 幸好 , 他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 , 父母在择校问题上也没有与之发生分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