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江苏省委书记回信支教大学生,背后有啥故事?

“教室课堂上、学校操场边、办公室玻璃窗外,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总是能将‘老师’一词唤得悦耳动听”;
“我们前往学生家家访时,屋里早早生起了暖炉子,桌上摆满了过年食材”;
“如果以后有人问及我们的梦想,我想那一定是‘守护孩子们的梦想’”……
7月10日,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从青海“飞”到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案头 。写信人是4名即将支教期满的江苏大学生,他们是来自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 。
一纸书信,万千情怀 。7月23日,娄勤俭回信研支团,对他们一年来的支教工作给予肯定和赞赏,希望同学们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
省委书记和大学生书信往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省委书记深情回信支教团
从扬子江畔到三江之源,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苏青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携手奔小康”的共同使命却把两省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
去年8月,娄勤俭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青海,就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各项工作,着力推动苏青两省深度合作、共同发展进行考察交流 。考察期间,他专程看望慰问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 。
在回信的开头,娄勤俭深情回忆起在青海贵德县和同学们见面时的情景 。他说,“同学们青春自信、达观向上、真情奉献的精神面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从同学们的来信中,娄勤俭了解到大家一年来的支教体会,他赞许地说,“一年来,大家克服了高原反应和疫情影响,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认真投入支教工作,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在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中激扬青春、收获成长,我感到非常高兴 。”
教育扶贫,正是江苏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注脚 。娄勤俭在信中指出,字里行间,都让他真切感受到大家对山区孩子的爱、对教育扶贫事业的思考,真切感受到大家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决心 。
“希望同学们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他还说,希望支教团在贵德这片土地上,接力守护孩子们的梦想、继续弘扬莫文隋精神,努力为祖国教育扶贫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
他表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为高校助力西部教育扶贫创造更好条件,更大力度支持同学们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和人民 。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激动地说,娄书记的回信,令南通大学上下备受鼓舞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我们一定按照娄书记的指示精神,进一步传承弘扬莫文隋精神,做好、做大、做强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贡献南通大学的新力量,为祖国教育扶贫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书记的话成支教生涯座右铭
时间倒回到去年8月7日,娄勤俭在贵德看望慰问支教团,并与他们一起合影 。
支教|江苏省委书记回信支教大学生,背后有啥故事?
文章图片

照片中四名大学生分别是:王晓亮(左上)、郑鹏燕(左下)、朱彤(右上)、钱颖科(右下) 。
合影那天,是支教团抵达青海的第12天 。赶了2000多公里路,上了近3000米高原,4位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与江苏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他们说,当时,大家的高原反应还未消退,细嫩的脸上却不断起皮,每个人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
支教团成员回忆说,娄书记看到4人都戴着眼镜,和蔼地说道:“在青海的一年,研支团既要履行好志愿者的职责,也要保护好眼睛,多看看绿色大草原 。”他还叮咛嘱托大家:“在服务他人与奉献社会中书写青春华章、实现人生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