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儒略历它和公历怎样转换( 二 )
(3)那么B中加的2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对于1582年,使用我们上面的算法:-A + INT(A/4),得出需要减12天。但是格里高利历其实只抹掉了10天(1582年10月4日下一日直接跳到10月15日),相当于我们的方法多减了2天,所以要把这2天再加上。
这样,B也解释清楚了。
3、 INT( 30.6001*(M+1) )
这一部分是计算月份对应的天数的。那么30.6是怎么得到的?M为什么要加1?M=1和2时,为什么要将M变为M+12,同时将Y设为Y-1?最后减的那63天又是哪里来的?
其实这几个疑问是相互关联的,这一块我想了好久都没想明白,直到看到一个论坛的讨论后,才豁然开朗。下面是解释。
一些聪明的人发现了下面的事实:
即先把 1月及2月调到上一年 12个月后面,作 13 及 14 月计算,然后把月数加2再乘30.6,取整数后减63,便得原月份完结时的总日数。这就解释了30.6、63这些数字的来历,以及为什么M=1和2时,要做那些改变。
在计算儒略日时,由于M月还没有完结,所以用M+1计算上一个月完结时的总日数,本月所过的天数就是D了。
好了,到这里就将儒略日计算公式中各部分的含义都解释清楚了。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心思,尤其是最后月份的计算,真是犀利,太佩服了。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文章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最后在一些论坛中看到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喜欢刨根问底,让我感觉自己也不算是另类。我的答案主要参考了术数纵横论坛中kskfk的回答,以及牧夫论坛中”浪淘沙“的回答,在这里贴出链接。
http://www.fengshui-chinese.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36164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67314-1-1.html
■网友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维基百科对儒略历的解释是这样的。儒略历,是格里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累积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西历。他和现在的公历(格里历)是之间是有误差的,误差的原因却很搞笑。因当时僧侣错误理解“隔三年设置一闰年”,以致每三年设置了一个闰年。奥古斯都为了纠正了以上闰年过多的错误,故取消12年之间三次的闰年,拟补累积误差的天数。此后按儒略历原来的设计,每四年有一次闰年。例如,乔治·华盛顿出生于儒略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历1732年2月22日,而当时大英帝国用儒略历。因为这样的误差所以在1582年许多使用儒略历的国家都陆续改成了格里历然后第二个问题,这个日数就是从开始用这个历法以后一共经过的多少天。我认为没有什么规则,如实反映事实就行。
■网友
儒略历(旧历)平年365日,4年1闰,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00日,比回归年长0.0078日(11分14秒)。这一差值逐年累积,季节的日期便不断往前推移,约经128年相差1日,或400年相差3日。 为了宗教事务上的方便,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于公元1582年修改了儒略历。改历的内容有修正公元325年宗教会议以来所积累的10日的误差,格雷果里下令:这样,历史上就留下了10天空白。改历的内容有二个方面:一是使当时的春分回到3月21日,二是使以后的春分固定在3月21日。具体措施是:
1、把这一年10月4日以后,一下子将日期跳到15日,以便使第二年的春分由3月11日回复到原来的3月21日。
2、 调整儒略历的置闰法则,改4年1闰为400年97闰,以消除新的误差,使春分固定在3月21日。它仍然保留儒略历4年1闰的规则,凡能被4所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只是另加一条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即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须能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如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不再是闰年。这样,就在400年中减去了3个闰年。经过这样修改后的阳历,被叫格里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