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MOOC及中国改良派的梦想与实践抹平教育鸿沟

江苏龙网_原题是:抹平教育鸿沟 , MOOC及中国改良派的梦想与实践

教育公平 ,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 但却一直难以实现 。 教育鸿沟 , 似乎在人与人之间划了一条无形的界线 , 让诸多英雄为之愁断头 。
鸿沟|MOOC及中国改良派的梦想与实践抹平教育鸿沟
文章图片

编辑 | 数字科技洞察撰文 | 陈世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 能够永恒保留下来的东西不算很多 。 即便是如巴比伦空中花园的这样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 也泯灭在后世的战乱纷争中 , 徒留下一堆遗迹 。
然而 , 只要人类一天没有灭亡 , 就会将文明传承下去 , 其中的关键因素无疑是教育 。
在教育的作用下 , 一代代人的知识得到有序的记录和传播 , 并使得文明从中心区域向周边扩散 。 不过 , 既然有中心 , 必然有边缘 , 有一条无形的鸿沟在教育诞生时就已经形成 , 且一直难以磨灭 。

教育鸿沟 , 由来已久

距今二千多年前 , 遵循"有教无类"理念的孔子 , 一生收徒3000人 , 是妥妥的教育大家 。
但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 , 其收徒范围仅拘囿于齐鲁魏卫宋 , 其收徒数量可能也不如一个小学老师 。 虽然孔子大力提倡教育平民化 , 但实际上还是一种"精英教育" , 更不能将文明拓展至野蛮地区 。
此时 , 教育鸿沟就已经存在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义务教育法》逐渐得到广泛实施 , 普及性教育也获得长足发展 , 但教育鸿沟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
即便如首善之区北京 , 教育资源不均形成的鸿沟也是相当明显——当西城、海淀两区家长们互怼较劲时 , 围观的朝阳区群众只能调侃"海淀拼娃、西城拼爹 , 其他地区拼多多" 。 而这背后却是北京教育版图的真实写照——北京教育只需看海淀、西城就够了 , 其他地区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 。
而当城市里的家长为拼抢学区房而焦虑时 , 更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却在为自家孩子能否来栖身的城市上学而奔波 。
毕竟 , 在农村老家 , 能够分配到的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农村学校师生比例普遍达到1∶30以上 , 大多数教师要包班上课 , 甚至出现一师一校的现象;公办老师缺乏 , 且不乏有许多超过50岁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 , 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
前些年《中国青年报》曾刊载过一篇文章 , 一位来自贵州赫章的校长郭昌举叹着气感慨:"我们村离县城至少差20年 , 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 。 "
尽管这种折算并不见得科学 , 但却道尽了城乡之间横亘的一条巨大教育鸿沟的现实 。
鸿沟|MOOC及中国改良派的梦想与实践抹平教育鸿沟
文章图片

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石之一 , 教育公平一直深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
实际上 , 为了推动教育资源的下沉 , 抹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教育鸿沟 , 包括农村"三通"、"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及选派教师支教等手段都在交替使用 。 而这种从基础建设、物理网点等方面不断渗透到落后地区的行动 , 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教育鸿沟的作用 。
不过 , 自上而下的鼓励性政策 , 带来的更多是阶段性的影响 , 无法成为一种常态性的手段 。
毕竟 , 在中国城市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 向往大都市的生活是人之常情 , 优秀师资也总是会优先流向创造更高价值的城市 。 支援教育落后地区的举动 , 靠的仅仅是满腔的热血和梦想 , 但冷静思考一下 , 道德高尚且优秀的教育人才毕竟少之又少 。
与此同时 , 依靠教育网点铺设深入落后地区 , 其成本无疑是高昂的 。
从道路交通、学校的兴建 , 乃至师资的选调以及后续的培训和升级 , 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然 , 这种农村教学点问题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 不得不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