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行走长三角 感受一体化② |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守护“一方碧玉”

中国江苏网5月28日讯 富饶美丽的长三角,恰似一方需要精心呵护的珍贵“碧玉” 。要让“碧玉”底色清亮,离不开三省一市共保联治 。
交汇点|行走长三角 感受一体化② |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守护“一方碧玉”
文章图片

“去年以来,在三地共建的生态圈微信群里,我们沿线村级河长上报重大环境问题的频次越来越低 。”一年多来,太浦河的变化,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村级联合河长沈晓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站在太浦河畔,采访人员看到,两条河道保洁船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巡查、清洁作业 。
西起烟波浩渺的东太湖,穿汾湖,东入碧波粼粼的黄浦江,一条太浦河将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三地紧密串联 。三地河网交织,共有交界河湖48个 。去年10月3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正式启动,拉开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治水、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的序幕 。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半年多来,三地已探索建立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保洁和联合治理等多项协调机制 。”刚从上海参加完联合河长制工作会议回来的吴江区河长制改革科副科长沈建伟介绍,这次联合会议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体化的河长制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所有交界河湖的数据互通,从而实现更好的协同治理 。
交汇点|行走长三角 感受一体化② |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守护“一方碧玉”
文章图片

太浦河连接起沪苏浙一市两省,一条滁河,则地跨苏皖两界 。初夏时节,采访人员行走滁河南京浦口段,只见两岸水清岸绿,移步见景 。
滁河是长江下游一级支流,守护“一泓清水”,落实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关键 。2019年,苏皖两省在滁河陈浅断面实施跨省横向补偿机制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潘羽忠介绍,陈浅断面是皖苏两省滁河流域惟一跨省断面,去年,陈浅断面上游来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我省将给上游的安徽补偿2000万元 。
“滁河浦口段全长36.7公里,其中大部分河道为皖苏界河,与安徽省滁州市隔河相望 。近年来,我们对滁河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 。”浦口生态环境局王卫副局长介绍,滁河浦口段沿岸各街道均建有日处理能力3000吨及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沿岸生活污水收集后经过处理,必须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后才可排放 。今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其中滁河浦口段沿线共有总面积达到38.42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
今年4月,浦口区河长办组织相关单位主动赴安徽省滁州市相关区县,共议滁河流域治理方案 。“接下来,滁河两岸在堤防管养、联动执法检查等方面将加强合作 。”浦口区水务局水环境科(河长制综合科)科长李慧星介绍,滁河两岸堤防管养标准不一,滁州市南谯区主动提出要学习南京的做法,两区商议加强合作,共同创建滁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同时,在两省跨界的河道上,非法捕鱼、违法占用河道的情况屡屡发生,以前跨界执法难以实施,接下来,两省将在跨界地区进行联合执法 。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相互毗邻,生态环境问题休戚相关,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都十分必要 。放眼整个长三角,除了共同治水,聚焦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三省一市环境产业研究院也在不断寻求合作,深耕项目培育,致力于将“两山理念”转化为绿色经济新动能 。
交汇点|行走长三角 感受一体化② |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守护“一方碧玉”
文章图片

在位于浙江湖州南太湖新区的美欣达环境产业研究院,采访人员看到,通过联合中科院南京地湖所,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复旦、交大、浙大能源所等各类科研院所,该机构已在固废处理领域初步形成绿色环保产业生态圈,业务涉及工业固废(危废)处置、农业废弃物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项目遍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