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都赞“退避三舍”是重信守诺,其实是晋人障眼法:为撤往预定战场( 二 )


 楚成王@都赞“退避三舍”是重信守诺,其实是晋人障眼法:为撤往预定战场
文章图片

听狐偃说撤退是为了履行当年“退避三舍”的承诺,晋军将士顿时都无话可说,只得听从命令,先行撤退了。
后来晋军撤退到城濮,与楚军进行了一场大决战。最终,晋军战胜楚军,晋文公成功地称霸东周!
在提到城濮之战时,后人往往称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说这体现了他重信守诺的高贵品质,认为这才是他能成功称霸天下的关键因素。
可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真是为了报答楚成王礼遇之恩、信守自己当年的承诺吗?
晋国此次出军后不久,原来的中军主将郤縠就不幸去世。之后,在攻打卫国时立下战功的先轸被越级提拔成主将,是整个城濮之战的事实指挥者。
 楚成王@都赞“退避三舍”是重信守诺,其实是晋人障眼法:为撤往预定战场
文章图片

从先轸一生所经历过的战役来看,胜利才是他的最高目标,政治影响都在其次。以他的作战风格而言,绝不会为了虚幻信用而牺牲了战争的胜利。晋文公去世之后,秦人借道函谷,前往攻打郑国。作为晋国正卿,先轸当即决心要伏击秦军。当有人指出秦穆公对晋国恩重如山时,先轸马上就予以否定:“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晋文公当年流浪到楚国时,楚成王不过是礼节上更加隆重些,并没有其他的特别帮助。况且楚成王之所以隆重接待重耳,是希望能从晋国的内乱中占得便宜,有别有用心之嫌。比起楚成王,秦穆公对晋国的帮助要大得多。先轸连秦穆公恩惠都可不管不顾,对楚成王的礼遇之恩,又怎么会如此重视、非要报答不可?
所以,在晋军指挥层在下达“退避三舍”命令之时,肯定是别有深意。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曾提及晋军之所以要先行撤退,是为了拉长楚军供给线。可城濮之战从开始到结束,不过持续了两三天,并非长期的消耗战。拉长楚军粮草供给线,不会对战争的胜负造成决定性影响,这并非晋军“退避三舍”的主因。
 楚成王@都赞“退避三舍”是重信守诺,其实是晋人障眼法:为撤往预定战场
文章图片

要想更清楚地探讨晋军“退避三舍”的内在原因,就必须要从城濮之战的进程中去查找。
城濮之战是一次战略大决战,但参与战略决战的双方,实力却极为不对等。
晋国军队此次,总共出兵七百乘,依靠秦、齐、宋三国军队的帮衬,才能勉强地与强大楚军平等相抗衡。
 楚成王@都赞“退避三舍”是重信守诺,其实是晋人障眼法:为撤往预定战场
文章图片

为了确保胜利,晋军不得已而采取了欺诈之术:其一,是让下军战马全部披上了虎皮,伪装老虎群率先冲垮了陈、蔡之师;其二,晋国上军先伪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冒进突击,然后由中军截断橫击,将其击败!
晋国军队之所以不敢光明正大地与楚军正面对决,而要使用诈术,就是因为楚国军队实在太过强大。早在齐桓公称霸时,在召陵楚军就凭一己之力与诸侯联军周旋了数月之久,基本不落下风。为了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先轸不得不为此殚精竭虑。在战争中使诈,也就成了先轸确保胜利的一种必然选择。
两军正面对垒时,在众目睽睽之下使用诈术,就更需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战场。如果战场视野良好、毫无遮挡,像战马披虎皮、假装撤退的诈术就很难骗过敌人。
楚军子玉撤掉宋国之围,前来找晋军决战之际,晋军当时大多驻扎在曹国。一国都城附近,无论这个诸侯国再怎么弱小,周边环境都不会是荒芜之地。都市的繁华地带,怎么会突然涌现出来那么多猛虎?况且,都城附近环境大多视野开阔,伪装逃跑的战术也难以掩人耳目。
为确保诈术的成功实施,曹国绝不会是个理想的战场。所以,指挥城濮之战的主将先轸才特意把战场选在了有莘之墟——有莘国的荒废旧址。既然是荒废之所,必然是人迹罕至、草木繁茂,易于遮挡敌人视线。在这块战场上,战马假装老虎、军队设伏击都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