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成长的中国味品牌』为什么我们花的钱比国外多,却总是买着“减配车”?
“减配”这个词语最近火遍了各大网络平台 , 一件曾经被曝光的汽车材料更换事件再度被搬了出来 , 又一次引发了无数消费者对于“减配”这种恶劣欺诈消费者行为的讨论 , 究竟这种行为是节省成本的合法行为还是区别对待的恶意欺诈 , 今天就全方位梳理一下这件事中众多被忽视的因果关系 。
本文图片
首先 , 要理解“减配”的含义 , 像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有两种:一是国外版本车型有 , 而国内合资的车型没有;二是价格未发生改变的前提下 , 内部及外部配置却减少 。
当然 , 这里边我们需要明白“减配”不等于降价车 , 一些车型在新款价格下降的前提下发生了配置缩水 , 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减配” , 而经常有朋友将其混淆 , 持有愤世嫉俗的心态对待各种减配事件 。
为什么会出现“减配”?多数人认为这种看似很傻的问题不必深究 , 无疑就是厂家在节省成本 , 赚取更多利润 。 首先部分国际车型进入国内是需要合资生产的 , 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中规定 , 中方的代工厂商持股比例不低于50% , 所以在利益分配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也占有一定主动权 。
所以 , 外国车企在输出产品核心技术和设计的原则下 , 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 。 恰恰就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合资关系 , 双方利益都需要保证 , 产品利润空间的上限便一步步刷新 。
【『伴随成长的中国味品牌』为什么我们花的钱比国外多,却总是买着“减配车”?】 外资:“我出力多我拿大头”
中资:“我占50%股权 , 没我不行”
所以在不改变产品核心理念的大框架下 , 缩减消费者看不到的成本成为了众多厂家默许的做法 , 而常见的成本控制手法就是在汽车零部件的选择上 。
尽管中方代工车企持有不低于50%的股权 , 但重大的事项的话语权依旧在外资车企 。 一句控制零部件成本的命令 , 合资中方企业就会在零部件供应的标准上做更多手脚 。
一位合资汽车多年的供应商曾透露:某些合资的中方领导一再压榨零部件成本 , 某车型零部件减配后一年可减少400万支出 , 并以此为契机像外资领导邀功 , 大谈该品牌减配后的盈利效果 , 以便获得赏识 。
本文图片
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反馈 , 本身该国外品牌在生产上是有一套通用的零部件采购标准的 , 为的就是打造质量可靠的产品 。 但部分进入合资生产后 , 该标准在执行之后就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 其中包含的就有成本问题 。
那么为什么成本会变高呢?首先 , 我国在汽车生产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人工价格便宜 , 这相对国外有很大的成本可缩减 。 但这没有成为消费者享受相同价格高配置的优势 , 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减配 , 主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税收 。
本文图片
相比国外 , 我国对于汽车产品的税收还是比较高的 , 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多个环节都要交税 。 在生产环节 , 企业就要缴纳17%的增值税和1%-40%不等的消费税 , 上市之后还要缴纳购置税 。 在美国发达国家 , 大部分州的对汽车企业的税收仅有5%-10% 。
同款车为什么国外便宜又安全 , 国内又贵又减配?在价格方面 , 相同车型 , 国外版本确实要便宜 。 我们选取了某豪华品牌中型车 , 国外2020款入门车型需要54050美元 , 折合人民币大致为37.8万元 , 而且入门版就为2.0T 258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 。
推荐阅读
- 养花就养个花期长的,花大色艳,爆起盆阳台美成花
- 太阳照常升起“中国第一高楼”迎新年第一缕曙光
- 中国海拔最高气田跨年夜的坚守:戈壁寒夜保万家温暖
- 广西东兴边检开通绿色通道助8名遇险中国籍船员回国
- 中国各地冬泳爱好者在长春“劈波斩浪”迎新年
- 『医生』苏州援圭医生联手救治南美危重病人 “中国医生真了不起!”
- -44.5℃“中国最冷小镇”迎入冬以来最低温
- 第24届环球夫人大赛中国总决赛深圳举行
- “中国最冷小镇”呼中最低温突破-40℃
- 世界旅游小姐中国赛区冠军:积极备战向世界推介中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