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孔子曾说因材施教,可老师并非全能,在教学方面亦有自己的习惯。不同于现在的普及教育,封建社会乃至民国早期,私塾式的精英教育依旧是常态。
而私塾中的老师,也远非现在孩童可欺的地位,他们不仅掌控学生学业,更有权直接掌控学生的升学事宜。
这一点,胡适深有体会。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文章图片
一、教育投入,毫不吝啬
胡适的父亲是当地的贡生,曾多次担任官职,母亲冯顺弟是续弦,几乎一字不识。
审视胡适后来的文学成就,不少人或许会说,大才子大文豪胡适,应当是父亲教育出来的。可事实恰恰相反,胡适四岁那年父亲去世,自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冯顺弟虽然一字不识,但她却深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对胡适的教育投入丝毫不吝啬。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文章图片
胡适年幼时候,在家乡念过九年私塾。每一年,冯顺弟给胡适交学费之时,都会给私塾先生多塞许多钱。起初,胡适一点不明白这是为何,直到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私塾里一共有两位先生,他们为人严厉,对于学生要求更是严格,但凡有学生做不到他们的要求,便会遭到毒打一顿。在当今的社会,老师的这等“毒打”行为,绝对是虐待学生,可在那时候来看,这是老师负责的体现。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文章图片
然而,对于老师们的严厉,学生们却表现出了奇怪的反应:老师越打,学生越喜欢逃学,学生逃学,老师也就打得更厉害。久而久之,老师的毒打与学生的逃学形成恶性循环。
在私塾中,唯有胡适是学生中的例外。
起初,胡适也不解这种现象,直到他与其他同学交流,方知真相。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文章图片
原来,每个学生每年只给老师交两块银元,学生数量有限,老师工资低,自然不愿意认真教。老师教书不认真,学生读死书,达不到要求,自然经常被老师责骂。如此一来,学生兴趣全无,只能逃学。
冯顺弟虽不曾读过多少书,却深知人情世故,她见了此种情形,直接给老师塞钱。既然私塾老师缺钱,她便投其所好,只愿他们能好好教导胡适。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文章图片
二、我若一病不起,不告诉我儿
结束私塾的求学之后,冯顺弟眼见胡适有才华,希望他能够继续深造。可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寡妇拉扯儿子已经不易,哪里又多余的钱供他去大城市上学。
于是,冯顺弟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和嫁妆,尽数变卖,送胡适去上海求学。
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胡适又前往国外留学。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文章图片
在当时,即便是开放家庭,也并不愿儿子出国留学,一来距离太远,好几年难得见上一面,二来万一儿子在外被吸引,自此定居亦是常有的事。
可冯顺弟不这样想,凡是对儿子学习有帮助的,她都支持,不管是去大城市求学,还是出国深造。可冯顺弟也知道,胡适孝顺,难免会对孤身在家的母亲牵肠挂肚。
为解除胡适的后顾之忧,冯顺弟特意在其出国之前为他定下婚约,以此告诉胡适:你的母亲现在有人照顾,你放心去求学。
 『胡适』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了,直接给老师塞钱
文章图片
胡适留学期间,冯顺弟曾几次患上重病,她不愿告知儿子耽误求学,只是照好相片,留下嘱托:
“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