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苦是哪三苦,人常说世上有三苦是真的吗( 二 )


有健康便要花精力去保持健康,有美貌便想方设法去维持美貌,有金钱便想着如何一直有钱……
可随着时间流逝 , 年华老去,“失去”是迟早、必然的事 , 而倘若深陷失去的恐惧之中,便会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
失而怀念之苦 ,讲的是失去了但却耿耿于怀,无法释然 。遗憾、内疚、自责、悔恨等负面情绪萦绕于心 。
许多抑郁也就此形成 。抑郁的总体特征是情绪低落、意志减退、思维迟缓、欲望变得很低 。
这种状态像是与“丧失”发生了认同,那个重要他人、那份重要关系不在了,“死去”了,于是,我也让自己“死去”,这样我们就好像又“在一起”了 。
无法哀悼丧失,便会陷入对丧失的长久怀念当中,陷入抑郁的痛苦当中 。
作者谈到,这三苦包罗万象 , 人生之苦皆可往里装 。从想要,到拥有,到失去 , 从欲求的苦,到焦虑的苦,到丧失的苦 , 从时间纬度看,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 的确兼容并包 。
在这三苦中,人会呈现四种心态: 难受、忍受、接受和享受 。
受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难受  , 心里不舒服,拧巴 , 别扭 。
可有时候难受又很难直接地表达或发作,比如面对领导的施压,亲人的责难,很多时候只能选择 忍受 这难受 。
当忍受长期郁积于心,久不得发,心身疾病便会找来 。
忍受其实有个心理前提 , 就是内心觉得这事儿不好,这情绪很坏,才需要憋着忍着 。其实也就是把正面情绪、负面情绪用区别心对待了 。
而 接受 ,就是平等地看待这些苦,这些情绪 , 无所谓好坏,凡来者,皆拥抱 , 均接纳 。
享受 就是更高阶的智慧了,得在接受的前提下才能达至享受,这是一种“大自在”的状态 。
四种心态,境界不同,在这三苦中,看到的风光也就不同 。
如何摆脱三苦,作者提出有四种方法: 离苦得乐、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不苦不乐 。
离苦得乐,即远离、回避感到痛苦的人事物 。有点像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但是这往往治标不治本,脱离了这个苦,又陷入另外的苦中 。
苦中作乐  , 则是看到了苦的意义和价值 。把它当做一个信号源,从而去理解和挖掘其中的深意 。
比如,生病的苦其实是一种丧失健康的苦 , 但倘若能看到其中的警示意义,那便是化解苦的一种方式 。
以苦为乐,作者强调这不是一种受虐,而是苦乐都值得一品 。
就像苏东坡和王阳明,不管深处自在或者不自在的境遇里,都能品出自在的味道来 。
而 不苦不乐,则是一种更上乘的境界 。有点“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的感觉 。
无区别地看待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这样,苦即是乐,乐即是苦,合二为一,同为“一味”,便能不苦不乐 。
人生有三苦 , 各人怀揣各样的心态去品味,便各有滋味 , 而选择何种方法去化解这三苦,需要造诣、格局和智慧 。
张老师讲三苦,看似处处在讲心理学,却又处处闪烁着儒、佛、道的智慧光辉 。
行文如做人,能写出如此自在豁达的文字,一定也如他所崇拜的精神偶像苏东坡一般,是个得了自在的人 。
【人生有三苦是哪三苦,人常说世上有三苦是真的吗】以上就是关于人生有三苦是哪三苦,人常说世上有三苦是真的吗的全部内容 , 以及人生有三苦是哪三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