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一年后,再看张颂文的处境,才明白陈道明那番话的“含金量”( 二 )


当大家都在为争抢角色挤破头的时候 , 张颂文却在潜心打磨自己的演技 。

直到《狂飙》的出现 , 他才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
这部扫黑剧中 , 张颂文饰演了一个“反面”人物 。
可他的坏 , 却又不这么彻底 , 内心依然有着善良美好的一面 。

从底层小贩逆袭成呼风唤雨的老大 , 张颂文将这个角色“演活了” 。
“高启强”不仅有充满人性的一面 , 也有阴险冷酷的一面 。

张颂文将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 , 同时这个角色也助他彻底翻红 。
与其说是运气好 , 不如说是互相成就 。

或许正是沉寂了这么多年 , 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他的演戏也有很大的帮助 。
身为市井小民 , 他更能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辛酸与不易 。
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狂飙风” , 张颂文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

就像他曾说“幸运的人会等到阳春白雪那天” 。
外界的呼声比天高 , 然而白玉兰奖项却没有他的提名 。
《狂飙》中的其他正面演员都获得提名 , 却唯独少了张颂文 。

在观众眼中 , 高启强这个角色一度盖过男主安欣 , 说是“双男主”也不为过 。
不仅张颂文没有获奖 , 剧中的反派人物全都被“遗忘”了 。

这件事引起了网友强烈不满 , 大家一致认为张颂文获奖实至名归 。
最终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 高启强最终还是“反派” , 怕被扣上一顶“三观不正”的帽子 。

所以在报名时 , 自动忽略了这些“反派”演员 。

可网友对这个解释并不买账 , 大家喜欢的是张颂文的演技 , 并不是反派的形象 。
剧组这样一搞 , 反而有点上纲上线 。
如果反派不能凭借演技获奖 , 那么评奖的意义何在 。

反观处在风口浪尖的张颂文本人 , 对这件事却并没有那么在意 。
对待世俗功名 , 他好像从不关心 , 这种态度也更加符合张颂文低调内敛的性格 。
不论是无人问津还是万众瞩目 , 自始至终张颂文从没变过 。

就连陈道明也评价他“张颂文不是一个天赋型演员 , 他骨子里是一个广东人” 。
没有演戏天赋但后天足够努力 , 始终不忘初心 , 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
提起广东人 , 更多的是“低调、务实、勤劳” 。

这些特点 , 恰恰是张颂文身上的闪光点 。
在娱乐圈浮沉20多年 , 46岁的张颂文才终于迎来事业上的春天 。


二、被拒的840次1976年 , 张颂文出生于广东韶关一个农村家庭里 。
家境虽然普通 , 但是父母感情和睦 , 平凡却又温馨 。

张颂文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 , 一家人经常去集市上看电影 。
正是对电影的热爱 , 当演员的梦想也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
然而平凡的日子 , 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 。

13岁那年 , 张颂文母亲患上了癌症 , 很难有治愈的可能 。
从此他们家就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 , 张颂文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
无奈之下 , 他只好进入了一所职高 。

温文尔雅的张颂文 , 很难和职高联系在一起 。
面对未来 , 他也感到一片迷茫 。
直到90年代 , 旅游业爆火 , 导游这个职业也开始兴起 。

张颂文抓住了这个机会 , 成功面试当上了一名导游 。
他本身就爱看书 , 工作也很努力 , 没几年就成为了核心骨干 。

旅游高峰期时 , 每个月能拿好几万 , 在那个年代实现了财富自由 。
然而 , 他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演员梦 。
【走红一年后,再看张颂文的处境,才明白陈道明那番话的“含金量”】
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 , 他放弃了高薪工作 , 决定从零开始 。
2001年他偶然得知北京电影学院在招生 , 也想去碰碰运气 。
25岁才考入北电 , 张颂文也成了他们那一届年纪最大的新生 。

与同学相比 , 自己不仅年龄大也没有任何表演基础 。
所以他能做的就是 , 不断学习 , 不断追赶 , 才能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 。
正式从北电毕业后 , 张颂文凭借优秀毕业生身份直接留在了学校当老师 。

可当老师并不是他的最终归宿 , 成为一名演员才是他坚守不变的初心 。
于是张颂文开始和同学一样 , 每天辗转于各个剧组之间 。

本以为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 , 拿到一个角色并不难 , 可现实却让他彻底清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