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 三 )


4、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这篇文章讲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1、C
2、(1)经过了十多年 , 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第一处填C , 第二处填B 。
4、一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理由是石兽被大水冲走 。二是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 , 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
5、主旨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 。
(五)河中石兽(5)
阅读下面文段 , 完成1--3题 。(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求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
B.一寺河干 表涕零
C.当求于上流 策不以其道
D.果得于里外 扶苏以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 , “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 , 沙性松浮 , 湮于沙上” 。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 “上流”,是因为 “转转不已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
答案:
1、(3分) C (A.固然,巩固;B.靠近,面对;C.它;D.几,屡次 。)
2、(4分)
(1)这不是木片 , 难道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吗?(木杮:木片;岂:难道;为:被)(2分)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但:只;臆断:主观地推断或主观臆断)(2分)
3、(3分) 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
(六)河中石兽(6)
(16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曳铁钯( ) (2)如是再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 渐沉渐深耳 。
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4分)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1、(1)拖着;(2)咬 , 这里是指冲激 。
2、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
(七)河中石兽(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出门圮于河( )(2)求二石兽于水中( )
(3)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4)可据理臆断欤(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 , 第1题1分,第2题2分)
(1)求之地中 , 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 , 结果是错误的 。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 , 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倒塌 (2)寻找 (3)研究、探求 (4)主观地判断
2、(1)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