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文艺星青年”>>
在引发观剧热潮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在片头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时间,既突出了剧中主题,又渲染了紧张气氛 。大家对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时辰”有多少了解呢?
青年君今天给各位梳理中国古代的“时间简史”,全文约2700字,可能需要花费您60个“弹指”、或1200个“瞬倾”、或24000个“刹那”的时间阅读 。
文章插图
《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片头
十二时辰制
在我国古代 , 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
分段计时制度下,人们最为熟悉的“十二时辰制”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由当时参加改历的天文学家首先提出 。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 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 。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 , 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 。此外 , 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
百刻制
十二时辰制是依据太阳的方位或出没状况来判断的,在阴天或者雨天就让人难以判断时间 。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漏刻,用来记载时间 。
漏刻的使用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将一昼夜分为100刻 , 夏至白天60刻,夜晚40刻;冬至白天40刻,夜晚60刻;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当白天开始时,将漏壶装满了水,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 。随着壶水的下漏 , 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以报时 。
漏刻单独计时曾经使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 将百刻分为十二等分,每一个时辰为八大刻加1/6刻,每刻约14分24秒,这1/6又称为小刻,古人就是用这种办法使二者统一起来 。作出这个规定以后 , 人们在计算时间时,就统一用某时某刻来表示 。
到了清代初期 , 清政府正式规定一日为96刻钟,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为15分钟 。至此,沿用千余年的百刻制“寿终正寝”,“一刻”钟终于由14分24秒成了今日的15分钟 。
更点制
再来说一下“更” 。中国古代五更记时开始很早,《汉旧仪》就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记载 。虽然出现年代较早,但是明确见诸历法者,一般以唐代初期《戊寅元历》为开端 。
在李淳风的《麟德历》中,给出了计算更点的规定:甲夜为初更或一更,乙夜二更、丙夜三更、丁夜四更、戊夜五更 。一更(初更)指戌时 , 即晚上七点到九点;二更指亥时,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三更指子时,即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四更指丑时,即第二天一点到第二天三点;五更指寅时,即第二天三点到第二天五点 。
计时工具
有了计时标准,古人都发明了哪些计时器呢?
文章插图
在《长安十二时辰》片头里出现的日晷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的计时工具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 。
另外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是圭表 。作为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 。圭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居世界第一 。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一旦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 , 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
推荐阅读
- 郑钦文亮相时尚杂志被称美翻了,再次意外引发“不务正业”热议
- “三伏天”减肥黄金期做好这五件事,疯狂掉称
- 看了林妙可和王莎莎如今的“处境”,才知道:杨紫的选择太明智!
- 女网红“背锅侠”官宣女友生子!最想变成男性,曾白给前任30万
- 原来“不老女神”都是假的!离开化妆和精修后,跟普通人一样
- 刷礼物就有“大哥视角”视频?女主播南妹儿为周年庆想方设法创收
- 52岁韩国第一夫人出访,穿粉衣白裙扮嫩,一张“整容脸”更美了
- 张柏芝四胎生父浮出水面?遭向太责骂神经病的她,“老毛病”再现!
- 富婆乔姐再曝“狂飙兄弟”新料,自称已无法生育,泪洒直播间
- 有一种“报应”叫朗朗和吉娜,结婚三年后,善恶报都一一应验了